游客
题文

镁在高温下与O2、N2或CO2均可以发生反应,试解决下列问题。
(1)工业通常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镁冶炼金属镁,不以氧化镁为原料的理由是       
(2)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瓶内壁上有黑色物质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3)由金红石(TiO2)制取单质钛(Ti),涉及到的反应步骤为
金属镁的作用为             ,在Ar气氛中的进行的理由是              
(4)现拟在实验室里利用空气和镁粉为原料制取少量氮化镁(Mg3N2)。已知:
Mg+H2OMgO+H2↑     Mg3N2 +6H2O =3Mg(OH)2+2NH3
可供选择的装置和药品如下图所示。

①导管口间的连接次序是:a →( )()→()()→()()→ h
②通气后,应先点燃          (填“B”或“C”)装置的酒精灯,装置A的作用是           ,装置E的作用是            
③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产物是氮化镁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进行中和热的测定的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利用该装置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某研究小组将装置完善后,把V1 mL 1.0 mol/L HCl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 mL)。回答下列问题:

①研究小组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填“高于”、“低于”或“等于”)22 ℃。
②由题干及图形可知,V1/V2=时,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此反应所用NaOH溶液的浓度应为mol/L。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完成有关实验。

【实验一】快速制氨气
(1)用装置I快速制氨气,则装置I的a仪器中可加入浓氨水,b仪器中加入。装置Ⅱ从管口进气可作为氨气的收集装置。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体的操作是
(2)该实验剩余的NH3需吸收处理。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NH3,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有

(3)实验中若需用所给装置量取NH3的体积,试简述操作方法

所装液体最好是____(填字母编号)
a.浓NaOH溶液 b.氨水 c.煤油 d.氯化铵溶液
本实验应对量气装置多次读数,读数时应注意:①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②,③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实验二】比较盐酸、碳酸、硅酸的酸性强弱(可以不填满,也可以再加行)
(4)用所给装置设计实验,完成下列表格

置序号
仪器中所加物质名称
目的或现象









用下列两个装置分别进行苯的硝化和苯酚跟甲醛的缩聚实验.

(1)(甲)装置适用于进行实验.,本实验需要的药品为63%的硝酸、98%的硫酸和苯,向试管中加入药品的顺序为①——————————————-————————
若温度控制在50—600C,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乙)装置适用于进行实验.,其化学方程式为—————
(3)写出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____。

陇东中学高三2、4班学生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验证Ag与浓HNO3反应的
⑴测定硝酸的物质的量
反应结束后,从如图B装置中所得100 mL溶液中取出25.00 mL溶液,用0.1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前后的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如上图所示。在B容器中生成硝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则Ag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生成的N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

⑵测定NO的体积
①从上图所示的装置中,你认为应选用________装置进行Ag与浓硝酸反应实验,选用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用上图所示仪器组合一套可用来测定生成NO体积的装置,其合理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各导管口编号)。
③在测定NO的体积时,若量筒中水的液面比集气瓶的液面要低,此时应将量筒的位置______(选填“下降”或“升高”),以保证量筒中的液面与集气瓶中的液面持平。
⑶气体成分分析
若实验测得NO的体积为112.0 mL(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则Ag与浓硝酸反应的过程中________(填“有”或“没有”)NO产生,作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