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鹅笼夫人传(节选)
(清)周容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
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曰:“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鹅笼亲迎。自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出郊,伏道左。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绋引日,公卿勋贵,尊幄鳞次,东郊如云。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其微也。呜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婿卜:占卜
B.中两榜,第一人俱:都
C.地高坠重,公可矣休:退下,离职
D.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其微也窥:看出

以下六句变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鹅笼夫人有远见的一组是(  )
① 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  ② 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
③ 地高坠重,公可休矣        ④ 夫人谓母曰:“总迟矣”
⑤ 吾恃其文为家也            ⑥ 夫人常以礼规放佚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鹅笼家境贫困,但文章写得极好,某氏看重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
B.鹅笼考中了状元,鹅笼夫人仍然平静地坐在那里做针线活,说明她恬淡贤淑。
C.鹅笼夫人临死时说:“我不是道是什么缘故,认为今天死了是一种幸运。”,说明她临死前陷入了昏迷状态,胡言乱语。
D.鹅笼死后情状很惨,说明他罪有应得,也说明鹅笼夫人早就看出他的细微变化了。

翻译划线句
(1)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
(2)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②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1分)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于是三十馀年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入淮。淮水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巡抚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免除
C.将以次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行之卒:最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出川东道 B.于是三十余年纠葛,豁然一清
白尚书,出听我言并开引河,导入淮
C.灾民赖之无失 D.娘指扣门扉曰

淮水经,劝民修堤束水于是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 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 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 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2)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 朱昭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知城事摄:代理
B.昭率老幼城,敌攻之力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其营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之,杀获甚众乘:追逐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不对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叱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算是“仁人”吗?孔子认为行“仁”的方法是什么?
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之兴怀。况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兰亭集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寄所托因:随着
B.得于己暂:一时
C.感慨之矣系:附着
D.况短随化修:美好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能喻之怀仲卿闻之,亦自缢庭树
B.犹不能不之兴怀否泰如天地,足荣汝身
C.及其所既倦多谢后世人,戒慎勿忘
D.所以兴怀,致一也不嫁义郎体,往欲何云

下列各句对选段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选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面对清明澄澈、生机盎然的兰亭美景,作者兴尽悲来,感慨良多,不由得哀叹自己“不知老之将至”。
B.本选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 “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