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汪 曾 祺
凸 凹
早就想写一篇汪老的文章,并不因为他是名人,是心里很想很想。
从来未见过汪老,只听人说,他身高不够七尺,是个很不起眼的老头儿,这让我感到很高兴。我总觉得不起眼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内在力量,因为人是生物界唯一不靠体力取胜的动物。
我固执地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文章与他本人应该是一种宿命关系。汪老文章很小,却有大的内力;他本人便不应该驴高马大、张牙舞爪。悄然而柔嫩地生活写作,于他于他的读者,都惬意。
我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见不待见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她。在我的办公桌上,内室的枕畔,便均备放一本汪曾祺。汪老的文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概因汪老的文章不浮、不滑,有一种滋润生命的温暖。
读汪老文章读得久了,竟幻化出这样一种情景:
在一个古旧的小木屋里,有一只泥抹的小火炉,围炉坐着汪老和我。汪老是一个爱讲故事的老人,我是一个爱听故事的孩童。炉中无声地闪着桔黄色的光,照得爷儿俩的脸也一片桔黄。汪老平静地讲他的故事,故事也无大的波澜。他的故事讲得脉络清晰,里边的人物即便是丑角也有几分妩媚,即便是惊天悲哭也有间隙中的微小。使你感到,他不是在讲别人的故事,而是在叙说自己的生活经历。见我听得很专注,便说:
“你看,人活着,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见我不吱声,他以为我没听懂,便用绵温的手抚一抚我的头,“不必想它了。”他不强迫我懂,其实,我早已懂了。继续听他讲下去,后来,那个火炉与汪老竟成为一体了。
这一幻境,其实就是读汪老文章的感觉具象。他不强迫你读懂他,他不强迫你接受他,你却被他感染,心甘情愿地接受他。正如那悄然冒着桔黄色火苗的火炉,它不强烈地炽烤你,你却感到了撩到心尖上的温暖。
如果人有颜色的话,汪老便是桔黄色的。
他的故事,有一个总的主题:便是人活着,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汪老很尊重他的读者。汪老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人生境界的深厚,使他不愿展示伤疤,以逞英雄豪气;不愿发小我激情,以臧否纷繁的大千世界。而是取与读者平等的角度,娓娓的跟你谈些什么。使心灵的毛孔张开,需要的便是这种娓娓的气氛;这娓娓的情调,会给心灵以滋润。猛火给人以表皮的刺痛,文火才把温暖滋润进骨髓。汪老大睿智。
汪老很尊重他笔底的人物。他把笔下人物当作自己的友人,而不是一任笔尖拨动的玩偶。他爱他的人物,不忍心糟蹋他们。因为,在朋友眼里,友人只有一些这样那样的短处,却没有大恶丑——
那个行医的王淡人先生(《钓鱼的医生》),痴迷垂钓,爱做傻事,傻到竟把抽大烟的病人接到家里,管吃喝,却不取分文。感于他傻得仗义,汪老在小说的结尾,写了这么一句:你好,王淡人先生!
这是在写小说么?这声你好,非经年老友说不出口啊!
还有在《八千岁》中写宋侉子,宋侉子是个混迹江湖的马贩子,乃俗鄙之人。花钱住在情人家,“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爱得天昏地暗。情意正酣,钱袋却瘪,宋侉子怎么办呢?汪老写道:
“(宋侉子)就说一声,‘我明天有事,不来了’,跨上踢雪乌骓马,没影儿子。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
这俗鄙人身上的超然大气,一些正人君子能望其项背么?
所以,汪老文字,虽然平静,却是真性情之作。真性情是一种温暖的东西;深深地滋润到读者的心里去,便是极自然的事。
“人间送小温。”这是汪老说的。这便是汪老文章让人感到温暖的根本。
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
你好,汪曾祺先生!
从文中筛选出两个能体现汪曾祺为人为文特点且关系紧密的词语,分别填在下列横线处。
答:为人特点:        。为文特点:       
作者幻化与汪曾祺围炉而坐的情形时,提到“泥抹的小火炉”,简要分析这一物象使用的效果。
答:                                                                                    
“汪老文章很小,却有大的内力。” 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
答:                                                                                    
文中提到汪老的两篇小说,其行文目的是什么?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的⽂ 字,完成4-6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不仅成功解决了近 14 亿⼈口的吃饭问题,⽽且居⺠⽣活质量和营养⽔平显著提升,粮⻝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的党中央把粮⻝安全作为治国理政

的头等⼤事,提出了"确保⾕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材料二:

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 90 多万人口和近90 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 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 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 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 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 夯实了基础。 "十三五" 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3.73 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

( 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 立足山区实际 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材料三:

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仝村 6 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 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 粮食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 和覆盖率…… 去年 11 月,江下村 2168 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 15% ,亩均粮食产量提高 100 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

(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报》 2020 12 24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 5000公斤,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B.

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子显著提升。

C.

2003~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D.

从 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 65000 万吨以上水平,这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交通极其不便、产业发展路径缺失、开阔平坦的农田数量较少,这些曾经是制约临朐县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B.

在提升粮食产能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着力解决地块零散的问题,后者着重改变村容村貌。

C.

"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这是临朐县山区地形和耕地的特点,安义县江下村"斗笠田"的地形地貌也呈现出这种特点。

D.

村干部主动作为,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利用新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是推动江下村农民持续增收、稳步脱贫的有效举措。

6.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胸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 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 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 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 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 "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 , 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 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 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 但终究是 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 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 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

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 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昊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忻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 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香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本的⽂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档中所有单字

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 ⼀部⼩说中所有⼈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时⽂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本层⾯也是成⽴的,

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 统人文学者所关⼼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 人阅读理解的能⼒ 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本或者⽂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 化描述,进⽽提供给人去进⾏深⼊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 ⼿段和⽅法,更 重要的是,它赋于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

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历史时段 ⽂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1.下列关于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在数字⼈⽂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法已被引⼊⼈⽂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

B.

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学研究,⾸先应进⾏⼤规模的⽂学⽂本集合的数据化。

C.

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本集合还是单篇⽂本。

D.

数字⼈⽂不仅为⽂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段和⽅法,⽽且为⼈⽂研究提供了新视⻆。

A.

⽂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待定类型的⽂本。

B.

⽂章转述数字⼈⽂学者⽶歇尔本⼈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地看待远读。

C.

⽂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本层⾯的问题,对前⽂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

⽂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的细读的作⽤,有助于避免⼈们对远读的误解。

3.根据原⽂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

A.

⼈⽂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向计算机的转变。

B.

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本内容的理解,⽽是要发掘⽂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

数字⼈⽂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本都进⾏数据化并做研究。

D.

和⼈的细读相⽐,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数据时代⽂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小题。

麦 子

红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 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 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 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 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 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 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 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 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 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 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 :"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

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 :"哭哇哭哇, 快哭上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 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 :"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 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

老头端着簸箕 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 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 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 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 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 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 "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 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 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 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 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

"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 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 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们是簸箕命。"

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 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 我有这么多孩子。"

(有删改)

【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10. 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1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12.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13.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们读到的散文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场际遇、一位亲人、一只宠物……写 作者回到书桌在回想之中开始写作。当然有着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片段,但写作者的视角,往往是从终点望向来路;读者清楚或隐约地知道,一切,属于过去完成时态。

我想特别强调这个词:时态。

我们假设,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是从1 排列到10 。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345 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小说的情节不断走动,我们仿佛听到金属指针每分每秒制造的尾音,悬念和陡峭的转折随时随地酝酿其中。

散文通常如何处理时序呢?是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从1 10 按部就班地重述,无论1 10之间相距多远,我们总是忙于在事件结束之后,开始"事后诸葛亮"地讲道理。当小说 的时态进行自如变换的时候,作家需要跃起,跳离原地,这时出现了平面之上的点,使叙述多维和立体。 许多散文写作者相对懒惰,缺乏弹跳的运动能力,作品平铺直叙,相当于扁平的二维世界。一切,只是为一锤定音的"道理"做铺垫,所以对从1 10的整个过程,往往进行潦 草而剧烈的概括,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只剩干燥、单调和基础的维生热量,却丧失了新鲜的水分和味道。这样的散文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即使是回忆体小 说,也强调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验。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

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读者迷惑:现 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随着散文表述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四平八稳,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陡 峭的翻转。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揭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像数学一样有着公式和标准答案,而是具有难以 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依然能有多种、多重、多变的解决方案。

我们都知道散文上手不难,写好并不容易。散文的耗材严重。人生的经历密如丛林,开始 做家具,很快只能做筷子,后来就只够做牙签的,最后干脆没柴烧了。假设我们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就能够更"环保"地使用材料。进行时态式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部分缓解散文的资源性匮乏。

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叠加,而且带来了重要的结构之变一样。我认为时态之变, 也会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散文要表现"此时此刻",这使我们不会忽略沿途的风景;"现在",连接过去的屐痕,也指向未来的光亮。

周晓枫《散文的时态》,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进行时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 技术手段,他们可以带领读者在仿真的叙述情境中体验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逼真效果。

B.

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使散文更像小说,并使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发生相应改变,它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C.

以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写作者的叙述不再四平八稳,作品也不再平铺直叙;读者的角色也有改变,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D.

表现"此时此刻",叙写"现在",强调细节描写和内容虚构,这些是散文创作者所追求的境界,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进行时态写作。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小说创作应该遵循"冰山理论",通常从故事的中间起笔,甚至只有情节的主要部分,将故事的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文字之中,使情节曲折有致。

B.

散文时态改变之前,写作者通常会按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从 1 到 10 按部就班地重述,作品反映的是扁平的二维世界,整个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C.

文学不同于数学,没有公式和标准答案,有的是难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不会只有一种解决方案,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D.

散文时态的变化,可以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可以为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部分缓解散文资源性匮乏状况。

9.上文所说的"叙达多维和立体"在小说和散文中有哪些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

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

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

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

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

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

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9.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