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先帝简拔以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遗:留赠,送给
B.必得补阙漏裨:弥补,补益
C.竭驽钝庶:希望
D.以其咎彰:表彰,表扬

下列关于“以”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光先帝遗德                    ②咨臣当世之事
③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④先帝不臣卑鄙

A.①②都是“来”的意思,③“在”,④“因为”。
B.①“因为”,②“来”,③④都是“因为”的意思。
C.①“来”的意思,②“把”“拿”的意思,③④都是“因为”的意思。
D.①③都是“因为” 的意思,②④都是“来”的意思。

下列各组判断中,最能显示出诸葛亮为相治国谋略的一组是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⑤臣不胜受恩感激                     ⑥不知所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认为朝廷内外的侍卫之臣、忠志之士能够不懈、忘我地为国做事,是在感激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以此回报给后主刘禅。
B.诸葛亮认为军营之中的事情,无论多大都应该拿来咨询郭攸之、董允、向崇等人,然后去实施,一定会有益于朝廷。
C.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一定要又亲贤远佞的建议,这也是先主所担心忧虑的事情,因为事关国家的盛衰兴亡。
D.诸葛亮相机而动,决定北伐,要完成复兴汉朝、回迁旧都的事业。这也是他报答先主、完成使命的真实想法。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吴筱轩军门序
张裕钊
光绪六年,国家以索取伊犁地,再遣使至俄罗斯。议未决,于是征调劲旅,分布诸边为备,命宿将统之。而山东登、莱、青诸郡,三面阻海,其燕台尤当番舶往来要隘。有诏命山东巡抚周公督办山东军务,而以浙江提督吴公副焉。
吴公于时方留防江南,且行,谓裕钊:“吾实驽下,不任是。又始至,人与地不相习,吾之心实惴惴焉。吾早夜以思,尽吾力之所能为,其济若否,则听之。吾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若是义免乎?”
裕钊曰:“大哉乎!以实心任事,事无大必济,能下人者,众附顺功集焉。公诚率是言而允蹈之,奉以终始,宁惟山东,虽以济天下可也。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自夷务兴,内自京师,外至沿海之地,纷纷藉藉,译语言文字,制火器,修轮舟,筑炮垒,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不实之痼,至于如此。海外诸国,结盟约,通互市,帆樯错于江海,中外交际,纠纷错杂,国家宿为怀柔包荒,以示广大,虽元臣上公,忍辱含垢,一务屈己。而公卿将相大臣,彼此之间,上下之际,一语言之违,一酬酢(zuò,朋友间酒食往来)之失,莫肯先下。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以贤德相胜)者欤?国之所以无疆,外侮之所以日至,其不以此欤?今公之所称,故乃一反是,异乎今之君子者矣。中丞周公,故与裕钊旧也,裕钊夙知之。其执诚与谦,宜亦与公同。二公协恭同德,揖志(同心同德)以辑(治理)东土,裕钊挢首而眄成功之有日。
公行矣!公之往,其驻师必于登州。吾闻登州城闉之上,有蓬莱阁焉,自昔海右雄特胜处也。异日者公与周公大功告成,海隅清晏,裕钊虽老矣,犹思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斯阁,称述今日之言,而券其信,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虽二公,其亦韪裕钊为知言乎?其为乐岂有极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若否济:成功 B.命宿将统之宿:住下
C.帑金数千万糜:消耗,浪费 D.一语言之违:过失,不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劳则居先,功则居后 B.人地不相习
北救赵西却秦当秦相较,或未易量
C.能下人,众附顺功集焉 D.异今之君子者矣

求人可使报秦胡为惶惶欲何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勉励吴筱轩军门“实心任事”,与同僚“协恭同德”,保卫国防,以使“海隅清晏”,语重心长,极其恳切。
B.作者对吴筱轩军门“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的处事原则大加赞赏。
C.作者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认为“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
D.作者描述了日后成功庆贺的愿景: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蓬莱阁,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

(2)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者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巍,字伯谦,海丰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武进知县。擢兵科给事中。操江佥都御史史褒善已迁大理卿,巍言:“东南倭患方剧,参赞、巡抚俱论罪,褒善独幸免,又夤缘美迁,请并吏部罚治。”帝怒,停选司俸,还褒善故官。巍既忤吏部,遂出为山西佥事。已,迁参议,分守宣府。寇入犯,偕副将马芳击斩其部长,赉银币。寻为阳和兵备副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逾年,以养母归。归二年,召起巡抚陕西。增补屯戍军伍,清还屯地之夺于藩府者。隆庆初,进右副都御史,移抚山西。所部驿递银岁征五十四万,巍请减四之一。修筑沿边城堡,檄散大盗李九经党。复乞养母去。
神宗立,起兵部右侍郎。万历二年,改吏部,进左,又以终养归。母年逾百岁卒。十年,起南京户部尚书,旋召为工部尚书。有诏营建行宫,巍争之,乃止。明年,改户部,迁吏部尚书。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祖制由此变。至是,申时行当国。巍素厉清操,有时望,然年耄骫骳,多听其指挥。御史丁此吕论科场事,时行及余有丁、许国辈皆恶之。巍论谪此吕,为御史江东之、李植等所攻,与时行俱乞罢。帝从诸大臣请,慰留巍等而戒谕言者,巍乃起复视事
当居正初败,言路张甚,帝亦心疑诸大臣朋比,欲言官摘发之以杜壅蔽。诸大臣惧见攻,政府与铨部阴相倚以制言路。先是,九年京察,张居正令吏部尽除异己者。十五年,复当大计,都御史辛自修欲大有所澄汰,巍徇政府指持之。出身进士者,贬黜仅三十三人,而翰林、吏部、给事、御史无一焉。贤否混淆,群情失望。十七年夏,帝久不视朝,中外疑帝以张鲸不用故托疾。巍率同列请以秋日御殿。至十月,巍等复请。帝不悦,责以沽名。
巍初历中外,甚有声。及秉铨,素望大损。然有清操,性长厚。明年,以年几八十,屡疏乞归。诏乘传、给廪隶如故事。归十五年,年九十二而卒。赠少保。
(节选自《明史》)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武进知县除:任命
B.又夤缘美迁夤缘:攀附权贵,向上巴结
C.六部分莅天下事莅:监视
D.给廪隶如故事故事:旧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偕副将马芳击斩其部长其可怪也欤
B.清还屯地之夺于藩府者蚓无爪牙之利
C.巍争之,乃止今君乃亡赵走燕
D.帝不悦,责以沽名阙秦以利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巍在任职期间几次因为奉养母亲而辞官回家,母亲年满百岁去世后,他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
B.杨巍曾担任吏部尚书,虽然按明制六部应该分别掌管天下之事,但自张居正起六部权力尽归内阁。
C.杨巍虽然曾因沽名钓誉被皇上责备,但在他年近八十告老还乡后,皇帝仍下诏给予他规定的待遇。
D.杨巍走上仕途后,任职经历复杂,声名一直不错,但他在任吏部尚书后,名望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从诸大臣请,慰留巍等而戒谕言者,巍乃起复视事。
(2)帝亦心疑诸大臣朋比,欲言官摘发之以杜壅蔽。
(3)十七年夏,帝久不视朝,中外疑帝以张鲸不用故托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重修醉翁、丰乐亭记
[明]叶向高
醉翁、丰乐二亭,皆以欧阳文忠故闻于天下。余三过滁阳,皆未成游。甲辰之冬,仲山林先生太仆寺闻余道滁甚喜,治具余于丰乐。诘朝游醉翁,放于琅琊觞。于是生平之所心艳神往,以为不了之愿者,至是而始偿。顾其山水涸,求所谓林壑之美,蔚然而深秀者,差不逮干。所闻亭之翼然者,寝以颓;酿泉之潺然者,寝以淹塞而不治也。心窃叹之。州守卢君方谋修葺而未竟。
其明年,余复至留都,仲山先生则以书告余日: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吾视其途径甚殊,其若堂若阁若祠,无不饰者。其泉之翳郁者,浚而加香,护以周垣,毋使滓秽矣。其梅之手植于文忠者,若增芳妍。其池之环亭者,疏泉注之,毋使虞涸。又周为石栏,可倚而临池且望梅。其循池东折复南而为皆春亭,业已久圮,则砌而之,旁之日“山高水清”。又决池水环之,复注为半池,如块如钩,疏而为涧,可以流觞矣。凡此皆守君之画也。公帑民间,不费一钱,凡此皆守君之捐也。夫吾与子之游,于今半载耳,而景象之异,至于如此。吾恨不得与子载酒其间,共赏今日之胜,愿吾子记之。
余惟知自元祜以前,琅琊之山川寂寥无闻,至文忠而始著。自文忠以后,琅琊之山川虽著,久而渐以废,至今日而始复。计其时世,皆当国家熙隆,久道化成之日。方宋之盛,滁介江淮,舟车商贾之所不至。而今日之滁则南北冠盖之所经,其民困征发,而失其本业,萧条穷苦,无以为生。为长吏者亦日奔走逢迎,束带于腰,经营厨传之不暇,而暇及于山水之乐,又使其民从之游而乐乎?盖其时势之不同,有如此者,守君日夜孜孜拊循其疲民而与之休息,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而守君因得以其暇隙,搜访名贤之故迹而复其旧观,使滁之人伛偻提携而往游者,几若文忠之盛。以今昔,其难易不十倍哉。而文忠为守,虽日以苍颜白发颓然于两亭之间,不闻其时有如林先生者,以一代名流从容览眺,以增山水之胜,是尤守君之可自诧于文忠者也。
(选自明万历《滁阳志》,有删节)
[注]①诘朝,同“诘旦”,即平明,清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具余于丰乐饮:饮酒
B.顾其山水涸童:光秃
C.则砌而之新:翻新
D.以今昔,其难易不十倍哉程:衡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放于琅琊觞若不阙秦,将取之
B.护以周垣 臣死不避
C.可倚而临池且望梅其闻道亦先乎吾
D.其民困征发 而君幸赵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曾经三过滁阳都未能完成游览琅琊二亭的心愿,等到有机会游览时,发现欧阳修。 描绘的各种景象已不存在。
B.滁阳太守亲自筹划主持修复琅琊山各处景观,使醉翁亭和丰乐亭焕然一新,修复这两座亭的费用都是太守捐献的。
C.琅琊山因欧阳修名扬天下,其扬名之时都处在国运昌盛之时;滁阳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
D.文章对当时的滁阳太守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认为在当时复杂困难的局面下,时任太守甚至比欧阳修做的还要好。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
译文:
(2)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姚珠树公传
[清] 张英
明之季年,吾桐冠盖煊奕王谢子弟,以才俊闻于一时,其中文章、经济、丰采、言论、气谊、识量皆光明骏伟,卓然为 诸君之冠者,则姚珠树公也。
英为珠树公幼婿,公捐馆舍时,英年十有五,犹及侍公左右,见其仪范巍然岳峙,渊然海涵,吐纳宗风,神采四映,虽幼犹能识之。工举子业,最为华赡博大,而一一根据理要,伸纸疾书,千言立就,古文词无不兼擅其美。诗宗少陵而命意,选词机杼,仍由己出。书法朗润高秀,入晋人之实。此皆邑人之所矜式,海内之所流传,而英得于耳目之濡染者最多也。
公为廉吏,后幼而食贫。当时,公卿雅重公才望,折节缔交,所以资奉之者甚厚。公性豪迈不羁,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事项太夫人,孝养纯笃,至老不衰。
当明末造知天下将乱,士大夫习于太平久,皆讳言兵。公留意当时事,与老弁知兵者游讲,求防御贼寇之策,火器火药,皆与邑令谋而预备之。崇祯甲戌,流寇攻桐城,以有备而获免。乙亥,贼张献忠聚数万众,围桐者三次,蕞尔孤城与贼相拒数旬,卒以无恙,则公与守令同心守御之有道也。公不遇于时,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
国朝定鼎后,以明经署浙江龙游县学博,训士有方,多所成就,至今称之。教子至严肃,既壮犹督课如少时,以故皆为名士,掇巍科
少与方宫詹公八人为友,称“八俊”。以文章道义相切磨,胶漆如古人,邑人至今为美谈。
卒年五十有一,以公之才,而年与位皆不称,其所积而未享者,今之子若孙承之,俾昌俾炽有以也夫。
[注]①捐馆舍:抛弃馆舍,死亡的婉辞。②矜式:敬重和取法。③老弁:旧时称低级武职。④蕞尔:小的样子。⑤明经:清代贡生的别称。⑥巍科: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才俊于一时 闻:闻名
B.举子业 工:擅长
C.公卿重公才望 雅:高雅
D.既壮犹督如少时 课:考核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幼犹能识 填然鼓,兵刃既接
B.士大夫习太平久 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C.明经署浙江龙游县学博 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年与位皆不称 侣鱼虾友麋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珠树具有多方面才能,诗歌因学习杜甫而在立意上深受其影响,书法则深得王羲之等晋人书法的精髓。
B.姚珠树凭借才能和名望,赢得了当时公卿的爱戴,他们降尊纡贵和姚公相处,还常常从物质上接济姚公。
C.明朝末年姚珠树积极谋划御敌之策,并且精心武备,在他的率领下当地百姓战胜了强敌,保全了桐城邑。
D.姚珠树教育儿子很严厉,孩子成年后仍然一如既往,因此他们都成为名士,并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
答:
(2)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①自东征备,破之,还于官波。
二月,绍遣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自引兵至黎阳,将波河。
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顏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 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坏敌,如何去之!”绍将文丑将五六千骑至。诸将复白:“可上马。” 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竟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逆为屯。公亦分营以当,合战不利。公与荀或书,议欲还许②。 或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敗。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 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尽烧其车。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球。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城在背后,乃白!” 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彼攻琼等,吾拔其营,彼固无 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紹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 虏其众。公收绍书,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有删节)
【注】①公:指曹操。②许:地名,许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良可禽也禽:擒拿 B.公勒兵驻营南販下勒:勒令
C.遣徐晃、史涣邀击邀:拦截 D.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将:率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渡兵向后者 入前为寿 B.欲公决胜败彼彼年相若也
C.向而不济青泥盘盘 D.绍初闻公击琼 臣壮也,犹不如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镟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在处死了密谋加害自己的董等人后,亲自领军东征刘备,凯旋官渡。
B.为救援刘延,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佯装波河,突袭白马,终于大获成功。
C.面对袁绍的连营之阵,处于劣势的曹操在荀或劝说下,坚定了决战的信心。
D.曹操采纳荀攸的计策,烧毁袁军粮车,斩杀淳于琼,破袁绍后,天下莫敌。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拥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