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 )
| A.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洗礼 |
| B.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推动 |
| C.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
| 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鼓舞 |
(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
| C.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 |
| 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 |
陆游《老学庵笔记》写道:“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袯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这主要反映了()
| A.六部权力及利益分配的不平衡 | B.六部都有很大的决策权 |
| C.丞相废除后六部工作的繁忙景象 | D.北宋政治机构设置繁杂 |
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 |
| B.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
| C.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
| 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
|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
|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
|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
|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