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植物的果实的表面覆盖着果皮,就像一道屏障,保护着果实内部的各种组织。为探究果皮的保护作用,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取一个新鲜的番茄果实,用水冲洗干净后,用牙签划破果皮,再把它放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然后,把这个塑料袋放到恒温箱中,控制温度为25 ℃。一个星期后,取出塑料袋,观察发现苹果开始腐烂。该同学由此得出结论:果皮对果实内部有保护作用。
(1)该同学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一处明显缺陷,请指出来:
;并修改完善: 。
请你根据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的体会,认真回答下列问题(9分〉
⑴实验中,鼠妇的数量不宜过少,而且最后要统计,取全班的平均值,这样做的原因是
⑵你们小组是在的场所中,才能采集到鼠妇。
⑶探究过程中,实验变量应该始终保持有个,是。
⑷如果要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是否影响鼠妇的生活”,则应该设计出和的对照实验,这时的实验变量是。
⑸实验完成后,你们小组是如何处理鼠妇的?为什么?
答:,。
为了探究种子的萌发,某生物兴趣小组作了如下实验:将蚕豆种子放在培养皿内的棉花上,种子上面盖上一层纱布,然后进行以下四组实验。请你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和结果回答问题。
实验 |
棉花状态 |
温度 |
空气 |
发芽率 |
A |
干燥 |
23° |
接触 |
0 |
B |
潮湿 |
23° |
接触 |
100% |
C |
潮湿 |
-5° |
接触 |
0 |
D |
水中 |
23° |
隔绝 |
0 |
(1)选择A、B两组作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该对照实验可以证明蚕豆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
(2)选择D、B两组作对照实验,可以证明蚕豆种子萌发是否需要。
(3)实验D与实验A不能进行对照,原因是这一对实验有关的操作中,有个不同的因素,没有遵循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
(4)在学习科学探究中,下列有助于将来取得科学成就的是()
A.认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B.勇于创新的精神
C.勇于挑战前人的观点
D.以上都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想知道鼠妇喜欢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共7分)
(1)提出的问题是: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吗?
(2)做出的假设是:。
(3)实验变量是,应设置和两种环境。
(4)实验实施后,实验数据如下表格
时间 |
1min |
2min |
3min |
4min |
5min |
6min |
7min |
8min |
9min |
10min |
光照 |
1 |
3 |
2 |
2 |
1 |
3 |
3 |
2 |
1 |
0 |
黑暗 |
9 |
7 |
8 |
8 |
9 |
7 |
7 |
8 |
9 |
10 |
(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6)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避免。
(7)实验完毕,用过的鼠妇应怎样处理?。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
1 |
2 |
3 |
馒头碎屑或块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馒头块适量 |
唾液有无 |
2ml唾液 |
A |
2ml唾液 |
是否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不搅拌 |
保温 |
37℃水浴保温10分钟 |
||
加入碘液 |
2滴 |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与1号试管起对照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4)有的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第四个试管的设置(填“有”或“无”)必要,为什么?。
(5)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淀粉在口腔被消化成。
下面是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探究某些条件与大豆种子萌发关系的实验。
(一)实验步骤:
①取三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记A、B、C,并且在杯底各铺两张餐巾纸,各加适量水。
②共取30粒大豆种子放在A、B、C杯底的餐巾纸上。
③A杯不作处理,B杯用黑布全部罩住,C杯内抽干气体并密封。
④把A、B、C装置均置于24℃—27℃环境中,如图所示。
(二)实验现象:
几天后,A、B两杯内的种子绝大多数萌发,C杯内种子无萌发现象。
请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回答。
(1)要证明光照对大豆种子萌发有无影响,应选用作为对照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2)要证明空气对大豆种子萌发有无影响,应选用作为对照实验。
(3)老师认为这几位同学在实验步骤②中的处理欠严密,请你认真观察,指出其中的不足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