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每题2分,共6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节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
B.愿举国为内臣举:全、整个 |
C.乃朝服,设九宾朝服:上朝的衣服 |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 |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③④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
B.秦官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12分,每题3分)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后汉书》卷三十一)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歆称之称:称赞 |
B.躬率妻子躬:亲自 |
C.不共报德德:品德 |
D.冀当退却冀:希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
B.①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
C.①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D.①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 |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孔奋清廉的一组是()
①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②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③惟奋无资,单车就路。
④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⑤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⑥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孔奋年轻时给刘歆讲授《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
B.姑臧是一个富裕县,每天有四次集市。孔奋担任姑臧长官期间,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深得太守梁统的敬重。 |
C.河西太守县令等被召进京时,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想送给孔奋。 |
D.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对品德高尚的人,爱之如同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视之如仇人,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2)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
B.举匏樽以相属举:全,都 |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坐 |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 |
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
D.寄蜉蝣于天地/月出于东山之上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C.舞幽壑之潜蛟 | D.侣鱼虾而友糜鹿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何为其然也?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哪一首诗?
A.《长歌行》 | B.《短歌行》 | C.《蒿里行》 | D.《步出夏门行》 |
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故《春秋》‘王者无外’。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正二国废,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④,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有删节)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xū,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③传:zhuàn,凭证。④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徐偃使行风俗行:巡察 |
B.臣宜被坚执锐被:披、穿 |
C.不足以亢一方之任亢:对抗 |
D.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羁:束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②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B.①为复传,还当以合符②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
C.①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
D.①军无横草之功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年少时以口才好、知识广博而闻名,正因为他通晓《春秋》,才能发现徐偃解经的破绽,同时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
B.徐偃出使外国时,假托皇帝的命令,独断专行,事发后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终军审理此案,接连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最终承认自己有罪该死。 |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出谋划策,趋吉避凶。 |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可是由于南越宰相吕嘉不愿意归顺汉朝,出动军队杀害南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不幸遇难。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2)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 分,共 15 分)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徒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北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②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率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千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列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B.及项梁之薛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
C.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
D.度吾所能行为之 |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信任和富贵 |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
D.以尊卑次起上寿 |
按照地位高低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帝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②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③惟大丞相魏国公[1]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2],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④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⑤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⑥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1]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2]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下列句子中,划线文言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穷:贫穷,缺少钱粮 |
B.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易:随便,轻易 |
C.世有令德,为时名卿令:美好的 |
D.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道:规律,道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余船以次俱进 |
C.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而其志岂易量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下列各句中,与“若季子不礼于其嫂”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A.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 B.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
C.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 D.买臣见弃于其妻 |
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因为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之美。 |
B.开篇四句,即揭示了全文大意。《史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昼锦”之说就来源于此。“富贵而归故乡”正如同当昼衣锦。 |
C.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第一、二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第三段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第四、五两段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
D.全文词藻丰赡,意蕴深厚;既有精当的议论,也不乏鲜明的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盛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 |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至 于 临 大 事 决 大 议 垂 绅 正 笏 不 动 声 色 而 措 天 下 于 泰 山 之 安 可 谓 社 稷 之 臣 矣 其 丰 功 盛 烈 所 以 铭 彝 鼎 而 被 弦 歌 者 乃 邦 家 之 光 非 闾 里 之 荣 也。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②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