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B.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 D.古代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 |
2015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十六周年,十六年来澳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事实强有力地论证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下面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体现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政治协商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民主集中制度 |
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
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
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
1848年,世界上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被誉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种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
A.《人权宣言》的颁布 |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C.巴黎公社的建立 | D.十月革命的胜利 |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的转折点指( )
A.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