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B.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C.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 | B.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 |
C.意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保障了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 |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一致性主要是()
A.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打倒军阀 | B.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私有制 |
C.平均地权,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 D.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 |
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A.工商皆本 | B.师夷长技 |
C.实业救国 | D.立宪改良 |
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 B.孔子 |
C.孟子 | D.韩非子 |
1912年4月,孙中山说:西方国家虽然富足,“但这些国家国内贫富间的悬殊仍极明显,所以革命的思潮常激动着这些国家的国民。如果不进行社会革命,则大多数人仍然得不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为防止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出现,孙中山后来提出的办法是()
A.反对帝国主义 |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C.实行国共合作 | D.实行普遍公民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