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B.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C.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A.炫耀文治武功 | B.树立专制权威 |
C.制造暴政依据 | D.宣扬君权神授 |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
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A.太尉 | B.丞相 | C.御史大夫 | D.廷尉 |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 |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
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
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
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