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分,每空2分)人们已经通过化学实验证明了细胞膜中含有磷脂分子。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1)实验目的:验证细胞膜中还有蛋白质成分
(2)实验原理:蛋白质与 试剂反应显 色。
(3)实验材料:
细胞膜样液、细胞膜提取液、洁净的试管、滴管、0.01g/ml的硫酸铜溶液,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等
(4)实验步骤:
①取洁净的试管两支,编号A、B,
②A试管中加入2ml细胞膜样液,B试管中加入 。
③先分别向两试管加入 ,再向两试管加入 。
④将两支试管震荡摇匀,观察是否有紫色物质产生
(5)实验结果:
(6)实验结论: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完成下边的概念图: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后请简要回答问题:
材料一:细胞膜常常在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
材料二:在人体血液中如果有细菌入侵,就会被白细胞吞噬,而它们从来不吞食血液循环中自已正常的细胞。开花植物的雌蕊只能接受同种植物的花粉进行受精。
材料三: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相结合。使它们分别产生绿色荧光。将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成绿色,另一半成红色,但在37℃水浴中保温40分钟后,融合细胞上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均匀分布。
材料四: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下述实验:先向抢乌贼神经纤维内注入微量的放射性核素24Na,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加入抑制酶活动的药物,则24Na外流迅速停止。当向中毒的神经纤维内注射新鲜ATP时,24Na又重新进出,直到ATP用完。
材料五:科学家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脂质,并将它在空气一水界面上展开时,发现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1)材料一说明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功能。
(3)材料三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说明物质跨膜进入细胞的方式之一是_________,这种方式需要_______条件。
(5)材料五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______的。
下图所示为用一根玻璃棒针将一个变形虫切成两半,有核的一半能继续生存,无核的一半死亡。如果将一个变形虫的核取出,无核部分能短期生存,但不能繁殖后代,单独的细胞核则无法生存。如果在去核3天后,再植入一个细胞核,这个变形虫生活正常。请据图回答:
(1)正常细胞中,核与质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核后的变形虫仍能生活一段时间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面的材料中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①有边界,②有系统内各组分的分工合作,③有控制中心起控制作用。那么,细胞的边界是_______________,系统内各组分的分工合作是指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分工合作,细胞内起调控作用的控制中心是______________。
科学家注意到线粒体和叶绿体是两种特别的细胞器,与其他细胞器不同,它们有双层膜结构,其中外膜与真核细胞的膜系统相似,内膜却与原核细胞的膜系统相似,另外它们有自己的DNA和核糖体。下面是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一种理论——内共生说。近几年来,有研究表明,真核细胞的直接祖先很可能是一种“巨大”的且有吞噬能力的单细胞生物,它们靠吞噬糖类并将其分解来获得生存的能量。线粒体的祖先则是一种需氧细菌,它们能更好地利用糖类,能将其分解得更彻底以产生更多的能量。在生命演化过程中,真核细胞的祖先能为细胞内的细菌提供较好的环境,并供给细菌未完全分解的糖类;细菌由于可以轻易得到这些物质,从而产生更多的能量,这些能量中的一部分可供宿主利用。在细胞内共生的细菌由于所处的环境与其独立生存时不同,因此很多原来的结构和功能都变得不必要而在进化过程中被“丢弃”,最后演变成一种专门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器——线粒体。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指出线粒体可能由独立生活的细菌演变而来的依据
。
(2)如何解释线粒体的外膜与真核细胞的膜系统相似,内膜则与原核细胞的膜系统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