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隆中对》节选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解释下列加点词
(1)遂用猖獗   (    )  (2)尽南海(   )
(3)凡三往,见 (    )  (4)孤不德量力(   )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志犹未自董卓 B.欲大义于天下谓为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此不可与争锋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仔细阅读上文,小心审题,在下列横线上补充完整有关内容。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设计了“                        ”的政治蓝图,并为他能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                                        ”的战略方针,充分彰显了他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达官显贵

B.

洛阳纸贵

C.

物以稀为贵

D.

春雨贵如油

(2) 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

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

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

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3) 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____”。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____”。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者十四年。泊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所推。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士。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注]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③泊(jì):及。④趺(fū):同“跗”,足背。这里指脚。⑤少陵:即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即朱熹。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执( ) ②( ) ③之( )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②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干将之铸剑于冶,与张华之辨剑于斗,雷焕之出剑于狱,识者之精神,实高出于作者之上。由是推之,则剑之有光铓,与山之有空翠,气之有沆瀣,月之有烟霜,竹之有苍蒨,食味之有生鲜,古铜之有青绿,玉石之有胞浆,诗之有冰雪,皆是物也。苏长公曰:“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凉,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噫!此岂可与俗人道战!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战

(1)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B.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C.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D.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冰雪之能寿物也 寿:使……保持新鲜

B.

盖人生无不此冰雪之气以生 藉:借助

C.

凡人遇旦昼则风日 凡人:平凡的人

D.

遇之者不能解 恨:遗憾

(3)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②噫!此岂可与俗人道哉!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竞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角:较量。②干:这里是游说的意思。③洫:田间水道。④费:通,废弃。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自谓可十万( 有土寇(

为所擒( ) ④使试一村( )

(2)翻译下面句子。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3)选文讲了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林(尽)

B.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

便还家(同“邀”,邀请)

D.

处处之(记号)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土地平旷,屋舍俨 公欣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B.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当立者公子扶苏

C.

太守即遣人随真无马邪

D.

,欣然规往 宴酣乐,非丝非竹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盛新图定为成高,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

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

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翻译下面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