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罗马法是古罗马人留给世界的政治文明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第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断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2) 材料二的规定和材料一的原则有矛盾的地方吗?如果有,请具体指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背景材料:在中印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上,曾经历过3次高潮: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交流;20世纪上半期,两国人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患难之交;上世纪50年代,以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标志的友好合作。中、印两国既是邻国,又是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度有着相似的国情。近年来,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和印度重新开放连接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再掀中印关系发展新高潮。
(1)写出古代中印两国交往开始的时间和途径。印度文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唐朝时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主要的异同点?
(3)中国辛亥革命和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高潮有何共同的新特点?
(4)二战后,印度获得独立和新中国诞生,有何相同的国际影响?中、印两国实现民族独立的方式又有何不同?
(5)概括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印度经济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53年国家进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原因是什么?当时是怎样实现对农业改造的?
(2)1978年安徽凤阳农民率先包产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
(3)到80年代中后期,农村改革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古今中外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重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及当前我国政府由于关注民生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哪几次重要的税费改革(不少于三次)?并简要说明这些改革的内容及其所起的共同重要作用。
(5)在世界近代史上,法、美、日三国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各给他们本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6)比较中外土地问题的解决,可以得到什么重要启示?

举国上下都很关心 “三农”问题,这是国家生活的重大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自2006年1月1日起取消农业税是历史性的变化。
(1)请说出唐朝政府在前期和中后期分别实行了怎样的赋税制度?征税标准有何变化?它们对经济发展和缓和社会矛盾有何积极作用?
(2)列举出明朝、清朝实行怎样的赋税政策?这两项政策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3)2006年起免征农业税是我国当前农村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请分析其现实意义。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纷争的年代,孟子满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理想,用游列国,上说国君,提出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应推行“仁政”。“仁政王道”必须与广大民众的利益相连,关注民生,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实现社会和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其三民主义所以比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要优越,正在于它有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民生主义,“本党的民生主义,是有办法的,这个办法就是平均地权。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制定了《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障海》《美国劳工关系法》等一系列法律。
——摘自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孟子是怎样阐述“仁政”思想的?并简述唐太宗实践孟子政治思想的效果。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具体内涵,并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思想的社会原因和个人认识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是怎样调整美国社会利益分配和阶级矛盾以促进社会相对和谐与发展的?
(4)综合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