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①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②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波纹多谋,处殷之末世,不得志,垂钓于渭水之阳,后遇文王辅周灭殷。②慁(hùn 混):打扰,烦劳。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向是(   )

A.秦王左右屏:遮蔽 B.发而为狂被:披
C.是以口裹足杜:闭 D.下奸臣之态惑:受迷惑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范雎对秦王忠诚的一组是(   )
①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②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
③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
⑤杜口裹足,莫肯即秦            ⑥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①②⑥

下面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来到秦国初会秦王时,他先是唯唯再三,欲言故止,见秦王求教心切,态度诚恳,这才婉言作答。
B.范雎有意把眼前的秦昭王与古代的圣贤相联系,既满足了秦昭王的虚荣心,又激励他礼贤下士。范雎还以吕尚自况:把自己置于贤相的位置
C.范雎说秦王时,将自己定位在维护秦王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引古论今,援他况己,旁及侧击,渐渐触及要害
D.范雎采取纵横家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揭示出秦国现实政治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但只是点到为止,并不尽言,而留待秦王自己去深思。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
译:                                                                                    
(2)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卫飒字子产,河内修武人也。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王莽时,仕郡历卅宰。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郡与交卅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飒下车,修庠序之数,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先是含、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募息,奸吏杜绝。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又耒阳出铁石,佗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冶铸,遂招来亡命,多致奸盗,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万。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视事十年,郡内清理。二十五年,征还。光武欲以为少府,会飒被疾,不能拜起,敕以桂阳太守归家,须后诏书。居二岁,载病诣阙,自陈困笃,乃收印绶,赐钱十万,后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佣以自给给:给予
B.辄发民乘船发:征派
C.于是役省募息息:停止
D.载病诣阙诣:到……去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卫飒政绩的一组是()
(1)辟大司徒邓禹府
(2)举能案剧
(3)修痒序之教,设婚姻之礼
(4)习其风土,不出田租
(5)列亭传,置邮驿
(6)罢斥私铸
A(1)(3)(6) B(3)(5)(6)  C(2)(4)(5)  D(1)(2)(4)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卫飒仕途坎坷,被贬为边远地区桂阳的太守。到任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改变了当地落后的面貌。
B.卫飒在治理桂阳时,免除劳役,处罚了奸吏,同时还凿山通道,方便交通,于是流民逐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C.卫飒管辖的耒阳县出产铁矿石,他禁止私人冶铁,这样做不但减少了犯罪,而且增加了县里的收入。
D.卫飒历仕王莽、光武两朝,老来贫病交加,由于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光武帝赐钱十万,以收买他的官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郡远者,或且千里。
译文:
(2)会飒被疾,不能拜起。
译文:
(3)视事十年,郡内清理。
译文:

阅读下面的寓言,按要求答题。
蝜蝂传
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栙,辄持取,其首负之栚。背愈重,虽困剧不止栛也。其背甚涩栜,物积因不散栞,卒踬仆栟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栠。至坠地死。
【注】①爬行时遇到东西;②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③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④不光滑;⑤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⑥被压倒;⑦不肯停下来。
读了上面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怎样的启示?字数在100字以内。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古文观止》)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目:看做
C.尽解党人而释之释:解释。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责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已无救矣②理固宜然
B.①所惜者名节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②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①惟君子则有之②此则寡人之罪也踿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B.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C.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B.文章第③节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进行了反复的论证。
C.文章第栜节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分析,得出“乱亡其国暠的结论;对舜被朋党所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
D.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一是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二是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译文:

(2)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译文:

(3)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嫌隙,感情上的裂痕),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赈济)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通“擒”)。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峙,财狼闚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煽动山贼,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车、右部督,代蒙。
(选自《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之纲纪门户     朝廷 B.宿恶荡除       保留的
C.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  诽谤 D.但务北进,未嫌于我  嫌弃

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逊开仓谷以振贫民①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
②而吾以捕蛇独存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①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①非羽所忌,无复是过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孙权知人善任是陆逊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B.吕蒙在陆逊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C.关羽并不清楚吕蒙、陆逊的计策和谋略。
D.吕蒙并不十分同意陆逊对关羽的分析,希望陆逊不要急于求成。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
(2)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迁左冯翊,时梁兴等略吏五千余家为寇抄,诸县不能御,皆恐惧。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浑曰:“兴等虽有随者,率胁从耳。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乃聚敛吏民,治城郭,为守御之备。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要誓,其所得获,十以七赏。百姓大悦,皆愿捕贼,多得妇女、财物。贼之失妻子者,皆还求降。浑责其得他妇女,然后还其妻子,于是转相寇盗,党与离散。兴等惧,将余众聚鄜城。太祖使夏侯渊就助郡击之,由是山贼皆平,民安产业。太祖征汉中,浑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由是民安于农。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文帝即位,迁沛郡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本也。”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转为魏郡太守。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民得财足用饶。
《三国志·卷十六》)
①太祖:指曹操。②左冯翊:官名,相当于太守。③兼复者:男女人口众多的民户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稍丰给稍:稍微
B.宣喻恩信喻:晓喻,使……明白
C.温信者与孤老为比比:近邻
D.太祖益嘉之嘉:赞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生子无以相活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  以勇气闻于诸侯
C.乃课树榆为篱    乃设九宾礼于廷
D.此丰民之本也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下列各句括号中所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郑浑)无不举赡 B.明赏罚,与(贼)要誓
C.于是(降贼)转相寇盗 D.(大军)无逃亡者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郑浑治政才能的一组是()
①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邵陵令
②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
③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要誓
④贼之失妻子者,皆还求降
⑤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
⑥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浑任邵陵令时,天下动乱,百姓不事产殖,不育子女,他采取了强制的手段督促百姓从事耕桑,养育儿女,后来百姓十分爱戴他。
B.梁兴掠民为乱,郑浑不惧,发动百姓逐贼,应允把他们夺得的妇女、财务的大部分赏给他们。于是百姓和贼寇互相攻击,瓦解了贼寇。
C.郑浑任京兆尹时,把人口众多的民户与单家贫户,温良诚信的民户与孤老之家搭配居住,以互相帮助,发展生产。
D.文帝时,郑浑亲自带领吏民兴修水利,还鼓励百姓植树种果,使得他任职的地方年年增产,百姓日渐丰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