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1911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到“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材料表明
A.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 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 | D.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 |
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B.十月革命的胜利 |
C.“二月革命”的爆发 | D.巴黎公社的成立 |
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C.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 D.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