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情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①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②籓溷(fān hùn):篱笆边,厕所旁。③伧父(fǔ):粗野鄙贱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庭籓溷皆笔纸著:放置,安放 B.思而示之造:拜访,探访
C.世咸远而贱近贵:显贵,地位高 D.专典籍意:放在心上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   )
①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                     ②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③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④谧称善,为其赋序
⑤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   ⑥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但他后天不断勤奋向学,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B.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立即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C.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D.文章叙写了陆机入洛阳后,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的名重当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
                                                                               
(2)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教战守策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要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选自《教战守策》有删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用:采纳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乘:趁着,趁(机)
C.今不为之计计:计谋
D.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走:逃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
B.战者,必然之势也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D.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

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断句和翻译。
(1)用“/”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②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5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
B.过湘江,缘染溪缘:沿着
C.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姿态柔和的样子
D.心凝形释释:解除束缚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
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入深林,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
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奇特”)
C.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簸箕一样”)
D.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天天”)

从句式特征看,与“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高傲世、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C.为了表现“西山”的美好可爱,作者在描写“西山”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如作者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来反衬“西山”的高大挺拔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相应题目。(共9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为何要“与点”?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论语》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下列各句不能体现中庸思想的一句是()

A.君子和而不同 B.过犹不及
C.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文言文阅读共14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蒙矜育 矜:怜悯 B.不矜名节 矜:夸耀
C.听臣微志 听:听见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胜:尽

下列句子与“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以”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B.臣具以表闻
C.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②哀吾生之须臾 ③惟江上之清风 ④耳得之而为声 ⑤古谓之染溪 ⑥是造化者之无尽藏也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面几段重在叙事中动以深情,而这两段则重在陈情中晓以大义。
B.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力,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这两段融情于理,特别是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更重要。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每句3分)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