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一 2013年10月21日,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生一起医院暴力事件。因一重病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医生遭到患者家属的群殴,造成ICU主任熊旭明教授眼部、鼻撕裂伤,大量出血,多处软组织挫伤,肉眼血尿,肾挫伤,脾出血,另有两名医生轻伤。
材料二 2013年10月29日针对10月21日发生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务人员被群殴事件,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通报事件相关情况,要求依法惩处凶手,严厉打击伤害医务人员的犯罪行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广东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的宣传和落实,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平安医院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从医环境,保障医务人员的权益。
材料三 2013年10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接受央视《新闻1+1》栏目采访,谈广医附二院多名医务人员遭毒打事件时说:这件事不但违法,而且是犯罪,犯了人身伤害罪和扰乱公共秩序罪,一定要严肃处理。如果不严肃处理的话,这样的恶性医闹事件照样会出现,所以现在正是一个好机会,要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1)结合材料一,请从政治生活中公民的角度对医院暴力事件中患者家属的群殴行为进行评价?(12分)(2)请分析材料二中包含的政治生活道理?
(3)结合材料三,试找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钟南山关注医务人员遭毒打事件的政治学依据?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风东渐的潮流中,我们一直在向西方学习。然而,在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中,中国文化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中国文化成了一个遥远、模糊不清、充满病态的被歪曲的形象。
材料二: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为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文化长期处于衰微的根本原因。
(2)运用(1)的结论,联系国际社会的形势,说说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原因。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个量化指标的提出,事关百姓生活质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彰显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温暖给力,振奋人心。
材料二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有专家提出,首先要做好“加法”: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特别要增加就业,保证普通劳动者收入每年都能稳定增长。其次要做好“减法”降低税收,让利于民,杜绝贫困,缩小贫富差距,控制物价,实现收入“倍增”而不是“被增”。
材料三居民收入翻一番是好事,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一些跨国公司积极在中国设置生产基地,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加工中心,但大约80%是加工贸易,关键设备技术受制于人。随着近几年我国劳动者工资不断提高,部分跨国公司就像候鸟一样把设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又迁移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气结合材料一,分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经济意义。(8分)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实现材料二所强调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3)请结合材料三,谈谈面对收入翻一番带来的挑战,我们该实施什么战略并说明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性。
电子商务方兴未艾、竞争日趋激烈,各家电商纷纷大打价格战。但有些价格战却是“光打雷不下雨”,忽悠消费者,商家并没有履行价格承诺,甚至虚构原价(促销价高于原价)欺诈消费者。
近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局对三家著名商家发起的“价格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电商的促销宣传行为涉嫌虚构原价欺诈消费者。部分商家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国家发改委对商家作出处罚决定的经济学依据。
新形势下,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事业,致力于改善民生,努力让老百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2012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增长情况
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三农”及民生投入力度;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的位置,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逐步理顺和协调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动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是如何让老百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11分)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共产党应如何作为。(11分)
2012年8月下旬,南京市进行了民用天然气价格听证会。南京市物价局负责人指出,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南京市实际情况,借鉴外地城市的做法和经验,按照疏导上游天然气价格上调与南京市民用管道天然气销售价格矛盾,同时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经过价格成本监审及详细测算,提出了改革听证方案。
南京市民用天然气价格听证方案如下(有删减)
方案一 |
方案二 |
方案三 |
||||
每月每户(≤3人) |
价格(元/m3) |
每月每户(≤3人) |
价格(元/m3) |
每月每户(≤3人) |
价格(元/m3) |
|
第一阶梯 |
≤30 m3 |
2.35 |
≤50 m3 |
2.50 |
≤15 m3 |
2.20 |
第二阶梯 |
30 m3~50 m3 |
2.55 |
>50 m3 |
2.80 |
15 m3~50 m3 |
2.60 |
第三阶梯 |
>50 m3 |
2.75 |
>50 m3 |
3.00 |
注:据测算,除方案三第一阶梯家庭没有影响外,其他不同程度都会增加费用。
听证会上4人赞同方案一,5人赞同方案二,10人赞同方案三。单从结果来看,方案三“完胜”方案一和方案二。同时,在听证会上,部分代表提出了疑问,疑问一:听证会数据依据是否准确?疑问二:现有方案能否再进行适当调整?疑问三:阶梯气价是否能按年度累计计算?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视角分析南京市民用天然气价格的调整对居民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9分)
(2)针对代表的疑问,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南京市物价局还可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决策的学性。(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