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我国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细则陆续出台,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仍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部分实施细则不具体、操作性不强或门槛设置过高,实践中很难落实等。针对以上问题,2013年9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全面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加快破除制机制障碍,营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让社会资本释放巨大潜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增添持续动力。
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什么道理?
材料一:表一:2008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12360 |
8234 |
5146 |
5164 |
3405 |
2420 |
材料二:表二:1978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生产力提高,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其中,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如今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怀揣着全新的生活诉求和绚丽的青春梦想,在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里打拼着。但他们的“寻梦”历程并不顺畅:就业、社会保障、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子女入学……现实与梦想之间的一道道鸿沟一时难以逾越。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12分)
上海世博会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这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世界盛会。某校高二(1)班同学决定以“走近上海世博会”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感知世博】
海世博会进入100天倒计时的关键阶段以来,上海市政府组织的世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并且制定了世博安保方案及一揽子专项方案。目前,在上海市政府的努力下,上海世博会已经吸引了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
(1)上述材料体现《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
【研究世博】
同学了解到,世博会是综合反映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及成就的大型展示活动,被称为经济、科技、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世界首届世界博览会以来,各国都把举办世博会作为展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舞台,塑造形象窗口,上海世博会也是如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确保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2)简要说明我国努力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政治意义。
【参与世博】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世博会是展示上海城市风采和市民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广大市民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当好世博会东道主,积极争当志愿者。
(3)从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角度,分析作为主办城市的市民应怎样迎接世博会。
材料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56个民族的现代化,中国民族的伟大振兴是56个民族的伟大振兴。
材料二:《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以大量的数字和事实,介绍了新疆的历史以及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在过去50多年所取得的历史性的辉煌成就,并指出中央政府制定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始终把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发展、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项目等列为国家重点,出台一系列优惠和特殊的政策,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什么原则?这些原则之间的关系如何?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二: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其他地区大力支持下,近30年来西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材料三:
表3 西藏自治区经济变化情况表
年份 |
人均生产总值(元) |
各产生的产值(亿元)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978 |
375 |
3.37 |
1.84 |
1.44 |
1992 |
1 468 |
16.59 |
4.46 |
12.24 |
1999 |
4 166 |
34.19 |
24.00 |
47.42 |
2007 |
12 109 |
55.33 |
96.57 |
190.29 |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公报)
(1)根据材料一、三,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西藏经济变化的状况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三,概括西藏走特色发展道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