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攻击禁欲主义,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
------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二 18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他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维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四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的社会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材料三,四摘自《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2)比较材料三,四,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图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开展土地革命,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图一时期制定了怎样的土地革命纲领?
(2)中国革命形势由图一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发展演变为图二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3)结合图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什么?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克服1941—1942年的严重困难,得到巩固并继续发展的?
(4)图三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怎样的态势?为何选择中原地区?该态势有何战略意义?
(5)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进入近代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在交通便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沿江沿海地区开设工厂,在这些地区涌现出一批近代城市,开始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之旅。上海在1843年只有23万人,至1880年突破100万人;武汉1840年前约20万人,到清末已达80万人。
——《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二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张之洞试图通过对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进行改革,用建工厂、修建铁路的具体“实业”来使落后的中国逐渐强盛起来,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他创办的汉阳铁厂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也是当时远东第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1896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他先后主持修筑芦汉铁路、粤汉铁路,1906年又议修汉川铁路。此外,他还创设自强方言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整饬和改进商业和金融业,从而奠定了武汉地区现代化的基础。
——《洋务运动重臣——张之洞》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近代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其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武汉等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近代政治上产生的积极影响,请用一例重要史实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之洞追赶时代潮流的主要做法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赵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材料四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是什么?请依据材料和史实说明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具体表现及出现的原因。
(2)请分析该现象的出现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简述出现这些新现象的有利因素。
(4)比较材料二、四中吕不韦的做法与黄宗羲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单评价黄宗羲的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既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
——《大总统发布尊崇孔圣令》
材料二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都踏倒他。
——鲁迅《华盖集》
材料三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雍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然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其时一般的社会主义思想大半都是如此。
——瞿秋白《饿乡纪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文告是什么政府颁发的?其政治目的何在?其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分别引发了怎样的反击事件?
(2)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讲,材料二中,鲁迅所讲的“这前途”的含义是什么?“全部都踏倒他”的“他”指什么?“全部都踏倒他”表达了鲁迅怎样的姿态?
(3)材料三中,瞿秋白所讲的“隔着纱窗看晓雾”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和爱国知识分子什么状况?“久雍的水闸,一旦开放”又是什么含义?
(4)上述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中国思想领域何种变化趋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印刷机彻底改变了个人获取事实记录、其他人的思想和遥远文化的方式;便士邮政改变了我们从朋友处获得新闻和我们与其他团体进行通信的方式;电话改变了我们的谈话方式并扩大了可进行问题讨论的人们的范围。因特网所能改变的东西都包含这些,但会远远多于这些。
——[英国]巴雷特著,李新玲译《赛伯族状态》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理论科学成果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变化。于是科学家们将信息作为人类历史上物质与能量之后的第三个开发对象进行研究,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就这样开始了。1969年10月,由于军事的需要,美国进行的计算机网络开发成功,由电话线连接起来的第一个实验网络搭建成功。此后为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种工具陆续由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发出一来。一直到全球信息网出现,互联网才成为一个成熟与稳定的巨大信息源。
材料三 2007年11月由联合国发起的互联网管理论坛第二次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探讨少年儿童与互联网的关系、保护少年儿童的上网安全成为此次会议的焦点议题之一。潘基文在致大会的信中特别强调,互联网为少年儿童开启了一扇通向知识和文化的大门,但也对他们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他希望论坛能有助于营造更安全的网络环境,保护少年儿童的上网安全。
请回答:
(1)归纳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互联网是在什么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概括归纳因特网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互联网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