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认为中国社会危机是“异种残之,外邦逼之”,解决民族问题“殆不可以须臾缓”。当时孙中山解决民族问题的策略准确地说( )
A.异种残之——“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B.外邦逼之——“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
C.异种残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D.外邦逼之——“打到列强,除军阀” |
1996年12月16日,日本《朝日新闻》登载文章说:“在世界工业产品的出口及不同产品的代求预测中,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格局:中国说话时,世界都在倾听。”这不能表明()
A.中国市场有很大的吸引力 | B.经济全球化不能没有中国的参加 |
C.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 |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1948年年底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执行“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普通侨民看待,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的外交政策。该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 B.“一边倒”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D.“求同存异” |
有的农民说,“学了总路线,脑筋开窃了,心眼也亮了”“为了过更好的光景,实现工业化,一定要多卖余粮给国家”。农民发出这一心声的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B.实施“一五”计划 |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全面实施改革开放 |
陈云说:“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已出现过,但是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如此兴高采烈地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全国工商界……接受这种改变”是指()
A.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 B.国营控股企业的发展 |
C.没收四大家庭的官僚资本 | D.中外合作的经济形式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两个历史性转变。这两个转变完成的时间分别是()
A.1919年、1949年 | B.1949年、1956年 |
C.1956年、1976年 | D.1978年、199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