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明史·王守仁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性孝,士论多之多:赞美。 |
B.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逆:迎战。 |
C.守仁不赴,请归省省:探望。 |
D.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薄:攻击。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守仁“多智善谋”的一组是( )
①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
②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③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④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⑤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⑥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风度,有才华,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弘治十二年中进士。被谪龙场时,悟出格物致知,后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
B.王守仁个性有刚有柔。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主持正义,结果被廷杖遭贬谪。张忠、许泰等人故意刁难时,他又隐忍宽仁,最终感化了京兵。 |
C.王守仁的出生及童年非常有传奇色彩。他在母腹中待的时间较长,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直到五岁被异人拍打而且改名后,才开口会说话。 |
D.王守仁文武兼备。他不仅通晓兵法战策,在平定宁王造反的过程中,多出奇计,指挥若定;而且善于射箭,曾以“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5分)
译文: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5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元行钦,幽州人。庄宗①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 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②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
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注】①庄宗:李存勖,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的建立者。②明宗:李嗣源,协助李存勖建立后唐,后唐王朝第二位皇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败而溃溃:散乱 |
B.誓以死报报:报效 |
C.我儿何负于尔 负:违背 |
D.终于被执而见杀 执:捉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公善为之辞若知我不降明 |
B.乃遣明宗讨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C.因与诸将百余人 因人之力而敝之 |
D.为野人所执吾属皆为之虏矣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译文:
(2) 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
译文:第Ⅰ卷文言文中,作者是怎样直接评价元行钦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论贵粟疏
西汉·晁错
①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②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③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日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第①段推断百姓“离乡轻家”“不顾廉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第①段为什么不直接提出主张而提及“明主”的做法?
第②段画线处有两种断句版本,选择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B.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下列属于“贵粟之道”的一项是()
A.务民于农桑 | B.薄赋敛,广畜积 |
C.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 D.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
评价作者对“商贾”的观点。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①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裔至吴数年,流徙伏匿,孙权未之知也。诸葛亮遣邓芝使昊从权请裔,权许芝遣裔。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注。”权又谓裔曰:“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裔对曰:“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八以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后大王之赐也。”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权果追之,裔已八永安界数十里,追者不能及。
②既至蜀,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常称日:“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
③少与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
一节选自《三国志.蜀书》
买臣之妻:朱买臣及妻是会稽(属吴越)人。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流徙伏匿②必用事西朝
③有器裔之色④振赡衰宗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蒙侥幸得全首领 | B.其明年,北诣亮谘事 | C.使立门户 | D.行义甚至 |
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推断孙权欣赏张裔哪两点?请概括。
分析第③段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①,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问:“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是废法而威不立也;谴而行诛,则庖厨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吾恐左右见之也,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是夕也,蛭出,久患心腹之积皆愈。故天之亲德也,可谓不察乎!曰:此虚言也。
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何则?一国之君,专擅赏罚;而赦,人君所为也。惠王通谴菹中何故有蛭,庖厨监食皆当伏法。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庖厨罪觉而不诛,自新而改后。惠王赦细而活微,身安不病。今则不然,强食害己之物,使监食之臣不闻其过,失御下之威,无御非之心,不肖也。
楚相孙叔敖为儿之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对其母泣。母问其故,对曰:“我闻见两头蛇死。向者出见两头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其母曰:“今蛇何在?”对曰:“我恐后人见之,即杀而埋之。”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汝必不死,天必报汝。”叔敖竟不死,遂为楚相。埋一蛇,获二佑,天报善明矣。曰:此虚言矣。
齐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田婴让其母曰:“何故举之?”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何也?”婴曰:“五月子长与户②同,杀其父母。”曰:“人命在天乎?在户乎?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后文长与一户同,而婴不死。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
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埋蛇恶人复见,叔敖贤也。贤者之行,岂徒埋蛇一事哉?禀天善性,动有贤行。贤行之人,宜见吉物,无为乃见杀人之蛇。岂叔敖未见蛇之时有恶,天欲杀之,见其埋蛇,除其过,天活之哉?石生而坚,兰生而香。如谓叔敖之贤在埋蛇之时,则非生而禀之也。
(选自王充《论衡·福虚篇》,有删改)
【注】①菹(zū),酸菜;蛭,蚂蟥。②户,门。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案:考察 |
B.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报:报复 |
C.何故举之?举:养育,抚育 |
D.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效:验证,证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赦,人君所为也②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
B.①今蛇何在?②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C.①齐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D.①无为乃见杀人之蛇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
B.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
C.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
D.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惠王吞蛭而生腹疾,令尹认为楚王此仁德之举会得到上天的体恤。后来楚王果然痊愈,似乎印证了行善可得天福佑。 |
B.作者深刻剖析了楚王吞蛭之举,认为他既不能纠人之错,又不能树立威信,实是不肖之主,从而否定了他病愈是“天之亲德”的说法。 |
C.作者引用五月举子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孙叔敖因埋蛇之举而得到上天庇佑的说法是虚妄的。 |
D.作者认为孙叔敖埋蛇之举固然说明他是贤能之人,但贤者所见应是吉祥之物,所以他见到杀人之蛇说明他本性为恶。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
(2)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
(3)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争臣论(节选)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大臣闻而荐之,天予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日厂冒之刺兴。今阳予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日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日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予以为得其言,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予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死而后已。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注】①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人夫。刚城与作者同朝为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广而闻多闻:见闻,见识 |
B.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刺:指责 |
C.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嘉:嘉许,称赞 |
D.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过:超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臣闻而荐之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
B.非阳子之所宜行也某所,而母立于兹 |
C.且阳子之不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D.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于共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止确的一项是
A.而术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火/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
B.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火/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
C.而未尝一言/及丁政视政之得火/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
D.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阳城任职时间不短,对天下朝政的得失也很熟悉,并且受到皇帝的恩宠,却未曾说过一句涉及朝政的话。 |
B.韩愈认为有进言责任的人,该进言而不言语,与不用他的进言而不离开,没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 |
C.有人说阳城虽有谏诤而外人并不知,是因为阳城认为臣子不应该通过揭示君主的过错而得到名望,韩愈对此给予理解肯定。 |
D.在本文中韩愈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对阳城其人其事进行真截了当的批评,阐明了他的“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的主张。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2)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