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曾提出172个“天问”。下列选项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天地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④存在即被感知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同样的运输量,铁路建设占地仅为高速公路占地的1/10。在今年新建的时速三百公里的客运专线陆续投入运营后,动车组列车高速条件下的运输安全,又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主要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现了三个统一,其实现的基础和关键是( )
| A.阶级性 | B.革命性 | C.实践性 | D.科学性 |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表明真理是()
| A.客观的 | B.具体的有条件的 |
| C.抽象的无条件的 | D.绝对的 |
人生活在现实,思维又使人超越现实;人生活在现在,思想又使人构想未来。这种超越现实、构想未来的能力,就形成了理想。这表明( )
|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
| B.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
| C.意识具有目的性 |
| D.意识具有计划性 |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而见解不过是由目击者的气质、情绪和性格所形成的看法(温·菲利普斯)。托·赫胥黎也曾说过:新的真理一产生总要被斥为异端邪说,而最终则受到盲目的崇拜,这就是真理常遇到的命运。这两句名言合理之处共同说明了( )
| A.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 B.真理因人而异,无法辨明 |
| C.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 D.真理是不断的发展的,人类是无法获得正确的认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