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朱或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 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
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
B.报纸宣传是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
《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 |
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
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 |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
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他们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 |
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 |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
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 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A.反对世界大战 | B.倡导民主科学 |
C.宣扬实业救国 | D.维护领土主权 |
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
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 |
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 |
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 |
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