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部分发明家及其成就统计(简表)
发明家 |
国籍 |
出身或曾经从事的职业 |
发明成就 |
哈格里夫斯 |
英国 |
纺织工、木匠 |
手摇纺纱机 |
阿科莱特 |
英国 |
理发匠、钟表匠 |
水力织布机 |
克隆普顿 |
英国 |
纺纱工 |
骡机 |
卡特莱特 |
英国 |
牧师(雇佣木匠、铁匠搞发明) |
水力纺纱机 |
詹姆斯·瓦特 |
英国 |
仪表修理工、学徒 |
新型蒸汽机 |
富尔顿 |
美国 |
学徒,后来自学成为工程师 |
…… |
史蒂芬孙 |
英国 |
文盲,18岁时,自学成才 |
…… |
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各类数据统计情况(简表)
表格1:英国曼彻斯特附近人口统计 表格2:英国1850年经济生产部分情况
|
产 量 |
占世界总额 |
生铁 |
229,000吨 |
76.8% |
棉纺 |
2,000,000,000码 |
54.4% |
原煤 |
50,000,000吨 |
66.8% |
|
城市人口 |
农村人口 |
1790年 |
约50,000 |
约109,000 |
1801年 |
约95,000 |
约82,000 |
1841年 |
约355,000 |
约76,000 |
(1) 从材料一简表所示内容中,你能够发现、归纳出:这场“工业革命”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所示的两张表格所反映的情况,说明了这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发展,分别带来了什么变化?
(3)从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的角度来看,这场“工业革命”带来的深刻变化表现在哪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读图说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的“朕”在民族关系方面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历史事件。(3分)
【史实确认】
材料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度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2)材料二在历史上称做什么?(3分)
【比较学习】
(3)通过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比较,可以看出唐朝、北宋在民族关系的处理方面有何显著不同?(4分)
阅读下列图片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隋炀帝巡游江都图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南北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分别是什么?
(2)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会经过哪几段运河?(写出河段名称)
(3)你是否同意皮日休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为什么?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
材料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原台 "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于右任《望大陆》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为了顺利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我国政府确立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2分)
(3)当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是什么?(2分)你认为当前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东方红》
(1)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在革命时期的哪次会议确立了他的领导地位?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 《春天的故事》
(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在党的哪次会议上形成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3)材料一、二的历史人物分别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作出了哪些历史功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土地改革法》受到农民的欢迎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3分)
材料二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连环画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故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3分)
华东美术出版社1953年4—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月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人民日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早稻、花生高产“卫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哪一问题?(2分)
材料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交售粮食 |
1976年 |
35000斤 |
230斤 |
|
1979年 |
132300斤 |
800斤 |
30000斤 |
一一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