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你好,时间!
叶延滨
①你好,时间。每逢佳节,都会想到时间。像一个恋人,追求过,也逃避过;等待过,也消磨过。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时间就是我自已,就是流入我生命的一切,也是从我生命流走的一切,我这才认真地打量时间,像对着镜子打量自己的模样,有了白头发了,额头也有了皱纹,只是眼睛里还藏着笑意,好像说,你真的认识我吗?
②时间最早是床边的一只双铃马蹄钟。它一响,我就醒了,我不知道我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只知道我开始自己的生活,就是那座会吵会闹的钟,告诉我时间到了。时间是起床,是上学,是作息时间表,是家庭作业,是我的逃学记录与鉴定书上的评语,也是老师严厉的批评。大人说,这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就是批评你不听话,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就像孔夫子,也像老城区高塔上的大钟。多少人在它面前走过去了,老钟依然走着,不管是在宫中威严的皇帝还是拼命造反坐了天下的老百姓。
③上年纪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时间珍贵,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年少不知愁滋味,其实就是不知道时间可贵。用时间爬格子换学问,也用时间打游戏换快乐,用时间找朋友换爱情,也用时间编大网捞虚名。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有的就是大把的时间,轻抛不心疼,直到年龄苍老时才发现,捏在自己手上的是一把无用之物,而时间的存折上已经支付得所剩无几 。时间是有价的,电视上的《鉴宝》节目里,那些专家凭什么叫专家,是因为他们能看出凝聚在瓷片和铜锈上的时间,那些变得苍老和憔悴的器物凭什么叫古董,是因为它们拥有久远的时间。可惜的是,人们总喜欢犯错误,当这些古董向人们展示时间的价值时,人们记住了钱币的数量,忘记了那不是古董的价值而是时间的分量。
④说光阴无价,这是诗性的表述。说时间有价,这是古玩行存在的理由。认识时间的价值,不需要改朝换代,坐上出租车,堵在街头,你就看那计价表往上跑数字,直跑得你心惊肉跳。当然时间也有贬值的情形,花了几百元订的报纸杂志,翻过了,到了月尾,收废品的用秤一称,只值几角钱了。时间会贬值,是因为时间还健忘。那些报纸当初拿到手上的时候,真叫如饥似渴,那些消息让我怦然心动,那些社论让我热血沸腾,那些事件让我揪心挂念。然而,时间过去了,那些事与人,文章与图片,都成了一捆废纸中的墨迹。时间还在向前,我告别了那一捆旧报刊,就像落叶后的树,又准备长出更多的叶片来,挂满朝露迎接新的太阳。也许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健忘,也许这是时间最无情而又最必须的存在方式。人们用“年”“年代”“世纪”来丈量时间,简洁而清晰,然而,无数的像我这样的生命和非生命体就被匆匆地忽略了。伟人在评说历史时总说: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伟人之所以叫伟人,大概就是因为他洞悉了时间的秘密。
⑤尽管如此,对于我,我知道上苍给我的时间就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无论卑微还是平凡,珍惜这个唯一,是生命的觉悟和实践。伟人、帝王与百姓平民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因此,皇帝以为尊荣和权力就可以延长这个过程,“万岁”是最大的白日梦,也是臣子给皇上最不需本钱的“贿赂”。其实,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什么办法最好?我的建议就是倒计时记岁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60岁,过一年,少一年,成了59岁。这样就会知道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学习去做事去创造去思考去恋爱去结婚生子!时不我待,自当奋进和珍惜。到了60岁归零,再过的日子就是赚来的,多活一天,就多赚了一天,这样的日子自然应当快快活活地享受,享受生命!
⑥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作者以“你好,时间”为题,有什么妙处?
请对③段中划线句子加以赏析。
直到年龄苍老时才发现,捏在自己手上的是一把无用之物,而时间的存折上已经支付得所剩无几。
作者在③④两段借古董和报纸的例子表达怎样的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最后一段说“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请联系全文,谈谈这句话的内涵与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灯笼红

牛汉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灯笼红。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普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晚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要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的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在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而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了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连曾祖母的姓氏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颗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餐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快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

本文是一篇感人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祖孙之情,文章主要回忆曾祖母的哪些小事?请分条概括。

2.

结合上下文,解释文末画线的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

结合全文,归纳出曾祖母的性格特征。

4.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作"灯笼红",有何含义与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月光幻想曲
耿林莽
月光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的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象,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
秦少游《踏莎行》词曰:“雾失楼台,月迷渡津”,一个迷字便摄住了月光的精灵。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和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进入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么?我还是我么?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
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于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么?这或与嫦娥有关。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于她的缠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想,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对于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做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些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子,或是失血的嘴唇抖动。月光的神秘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页信笺在枓索。而当她依附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分割地构成一种幽暗的黏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
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月光在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没有车辆的路边,黑黝黝的大树,一个汉子在伐木,他挥起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落在地,露出了壮健的肌肉、多毛的胸脯。月光给他的肤色镀上一层青铜的光辉,阴森而潮湿……
是吴刚么?伐木者的汗珠在月光里幽幽地闪烁。
寻梦者走着,走着,旷野无垠,前边有绵延的山岭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他念这姜夔的诗句,一个“冷”字该是咏月的千古绝唱了。那些山岭全在月光中半隐半现,冷僻而高远,且有一座古塔倾斜,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
寻梦者仰起脸望月,试着攀上几级台阶。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出了荒鸡的啼鸣。一个平淡无奇的白昼又将来临,皎月如钩,月光在渐渐地消隐……
(选自《快速阅读》2007.10下)
14.联系1--5段,请概述“画不出”的月光美在哪里?
15.本文作者颇有大家手笔,能够“状难写之物如在目前”。月光是难以描摹的,为了让读者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月光?试举例简析。
16.作者为什么说“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
17.简要概述本文的写作思路,说说作者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雪祝勇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画面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蕴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条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这种风味,固然可佳,但在山中看雪,却有着更美好的感觉。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新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邃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有时路旁树枝上堆积的雪太厚了。“刷”地掉下来,落在我的外套上,正是前人所谓“玉堕冰柯,沾衣生湿”的情景。我徘徊着我的脚步,拓展着我的视线,一派浓重而神秘的诗情,油然浮上我的心头,使我幽然意远,漠然神凝。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怆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兀傲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塞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江寒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和衰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的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世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
16.请说明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7.文中的“雪满山野”与“国画里的留白”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18.文章②第段中说:“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作者“欢愉”的原因。
19.散文在构思技巧方面要有一条明晰的线索。就此对这篇散文的线索在结构上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我们的航天情结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我记得差不多
50年前,苏联的卫星发射成功,大家非常振奋。我相信这样的重大事件对全国,特别对青少年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但当时也有人说,地球上的事还没有干完,花那么多钱在月球上值得吗?我们国家对“嫦娥探月”工程也拨了专款,你能否再解释一下,在我们国家百废待兴的背景下,这次探月工程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未来人们生活的改善有哪些重要意义?
欧阳自远(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的确,以前我们国家非常穷,也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还是专心致志搞好地球上的事情,把国家建设得富裕一点,这是所有发展的根本。因此当时也没有谁提出来探测月球。从1992年起,我们国家经济确实是高速发展,同时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探月的技术能力和人才队伍。
至于探月工程究竟对国家的建设和老百姓有什么好处?我现在说不出来。美国的“阿波罗”号完成一段时间以后,统计下来花费和产出的比例是1:4左右。二三十年以后,计算出来的比例是1:14。我现在可以说,我们发展探月工程最主要的目的是推动中国高新技术某些方面的突破和进展。我自己已经亲身经历了这个发展的过程。我之前到很多厂家去做本次探月工程的设备,他们的产品原来是不合格的。我们苛刻的要求使他们寻求突破,最后解决了问题。这些设备现在都装备在我们的卫星上,同时也装备在他们产品上,整个产品性能提高了一个档次,成本却降低了,一下子扩大了市场。这就是实际的推动力。我们要做的最主要就是这个事情。我坚信“嫦娥”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以后也一定会有统计的数据。同时,我相信随着技术的提高,随着技术在工业当中进一步延伸,必然会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很好的作用和影响。
还有一点,通过此次探月工程,我们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现在,在我们的团队中,三十来岁的队伍是主力。我们深空探测的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了,“嫦娥”打了一个基础。因为我们还有更繁重的任务要去做。所以我坚信这14亿花得非常值得。本次探月工程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振奋人心,更主要是带动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至少全部数据开发出来将会使中国对月球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这是难得的,不是用金钱就能买到的!
陆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我想请教一下欧阳先生,刚才你提到印度人要比中国人早4年送人上月球,我想能不能让月球车先在月球上插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下一步“探月”可能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会是什么?
欧阳自远:你刚才提到印度,印度确实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明年要发射一个“月船1号”,当然它比较小,功能也不像中国那么多,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特色。印度国内有人批评说,为什么印度要花那么多钱搞月球探测,他们的国防部长说,我们国家再穷,过年的时候放一挂鞭炮还是应该的。实际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大概也就相当于一家人放一挂鞭炮,所以他们还是要把这个事情做成,而且还要加快速度完成载人登月。
至于第二期工程会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我们已经论证了几年,也已经将最关键的技术理出来,有些已经开展攻关了。比如说着陆技术是最难的。
陆卫:我还有一个问题,本次“嫦娥探月”工程中,我们国家最注重月球上哪方面的资源?像俄罗斯关注氦3,还有美国则更关注月球上的矿藏,我们会倾向于哪一块呢?
欧阳自远:我认为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对月球有个整体了解。比如我们要为将来的工作做哪些准备,哪些方面可能会有发展的前景,哪些方面人家做得不够等。我们需要做一些精细的探测以弥补不足。我们要做的就是,第一步,整体上了解月球;第二步在局部的地区做些深入研究。现阶段我们并没有瞄准某种资源。比如对氦3的应用,不只是二十年、三十年的问题,还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于其他的资源现在谁也不会去开采,我们现在比较关注充分利用月球的环境,比如说我们想利用月球上没有遮拦这一特点,在月球上设立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其他星球。在资源方面,现在开采划不来,成本非常高。
葛剑雄:以现在的发展速度,大概多少年后我们国家在航天技术方面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欧阳自远:我自己不是学航天的,但是我可以引用我们总指挥栾恩杰的话来回答你的问题。他说我们国家现在的处境是“二锅头”。现在就整个世界的航天技术水平来说,就像马拉松赛跑一样自然而然会形成几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美国和俄罗斯,他们是航天大国、强国。第二梯队有中国、欧洲、日本和很多后起的国家。我们国家从综合实力来看,是第二“锅”的头。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要往前面冲刺。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我们更多的年轻人来承担这个责任。我想我们能够再冲刺到第一方阵去,我想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
(摘自2007年12月3《文汇报》,有删节)
1.最后一段中的“二锅头”在文中的意思是
2.从目前看,中国探月工程的意义表现在( )

A.带来不少于1:4左右的投入与产出之比
B.推动中国高新技术某些方面突破和进展
C.培养以三十来岁的年轻人为主力的大批航天人才
D.振奋人心,对全国,特别对青少年来说影响非常大

3.文中划线句体现中国科学家对我国探月工程的清醒认识,试加以分析。
4.与欧阳自远的对话中,葛、陆两位嘉宾的关注重点不同,葛氏关系 方面,陆氏注意 方面。
5.请对欧阳自远谈话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千灯照我回家
车前子
那天,我到千灯镇①,站在镇口桥头,忽然有惊奇。!江南小镇我见得多了,想不到还会有惊奇。千灯镇的气息,不一样。打个比方吧,江南小镇如果说它是戏剧演员,那么大多是花旦。气息古穆一点的也无非为青衣;而千灯,却宛如老生——还是麒派老生,咬字有力。喷口苍劲:“湛湛青天不可欺……”我顿时觉得千灯壮美。有英雄气,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尽管此刻天空是灰白的,要在我头顶酝酿一场初夏之雨。
我让同行的人先走,我于桥头看了一会儿水,只见河面开阔,河水很湍急的样子,对岸的粉墙投影水中,河水带着它们融动、漾动,漾动、融动,又带着它们向前,似乎是连成一天片一大片的耀眼白帆。我好久没见、翻白帆了。我的视线随即升起,越过黛瓦,不妨说成甲板吧。就见到那座塔——后来我知道它叫秦峰塔,是千灯的“镇标”。但秦峰塔在我看来,更像一根桅杆,日月星辰,若在左右。于是千灯有动感,光影化风,白帆变烛火。时间的长廊中逶迤摇红。
这时,已经由不得我认为不认为千灯壮美了,它一扫我一路上的胸中闷气,这几天欲雨不雨。空气仿佛阁楼窄小,燕子把它深紫色的蘸水钢笔戳在了尘封的墨水瓶里。记忆倒能脱颖而出……
如梦似幻地我看到两只燕子从对岸人家的窗口飞出,我也好久没见到燕子了。
说起来我与千灯的缘分不浅,而那天,却是我第一次来千灯。
千灯是我的祖籍。
看着朋友们在前面长廊里等我,我就下了桥。长廊里的风刚烈,毕竟夏天了,刚烈之中也就婀娜。这和千灯差不多。我在前面说过,千灯是壮美的,壮美者,刚烈也。千灯也是婀娜的。在千灯的小巷里走走,这种感觉会越来越生动。千灯的丰富性在这里,刚烈如顾炎武与气节是千灯结出的果;妍娜如顾坚和昆曲是千灯开出的花,千灯这一棵大树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因为根深叶茂,自然花红果大。
花婀娜,果刚烈,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一班人马在小巷里走走,我忽然又惊奇了。现在的江南小镇作为旅游景点风花雪月是风花雪月,但它的缺点也已逐步暴露,过度的旅游开发抹煞了镇上人的日常生活。一个古镇,如果仅仅只给旅游者提供旅游景点,而不能让旅游者触摸到镇上人的呼吸、行为、梦想……最后旅游者终究会发现原来是在一个大布景前面玩啊,会厌倦的。但为什么这样的一些古镇还有如此多的游客呢?原因多方面,一言以蔽之,可这都是眼前利益啊!我想江南古镇是有未来感的,不能在当代这样急功近利!如果把江南古镇的人文环境破坏掉了,就再也不能可持续发展了。我谅奇的正是我在千灯看到了千灯人的日常生活.这让我感动。
一个老人从井里打上来一桶水,轻轻倒进盆里,给玩泥巴的小孩——是他的孙子吧。他一边给他孙子洗手洗脸,一边笑着骂着,然后把那一盆脏水瑞到离水井远远的下水道旁,慢慢地灌了下去。这就是镇上人的修养,他们决不会大大咧咧把脏水倒在井边,更不会唏哩哗啦地随便朝路上一泼。也就在那个井边,另一个镇上人淘米,安静得像只停了的挂钟。我此刻回忆起来,甚至都忘了这个淘米的镇上人的性别。
一个阿婆在自已门里剥蚕豆,看见我们走过,望我们一眼,随即又沉浸在她的家务事里了。我的感动也在此吧。我们在镇上旅游,镇上人在做自己的家务,这真是行云在天,流水在地;这真是白帆在粉墙上,斗笠和长凳在屋檐下。
我们走过南大街,昆曲创始者之一顾坚的纪念馆就在这里,前几年我撰写电视艺术片《水天堂》的时候,专写了一集《昆曲:如梦月色背影》,现在我抄出一段,作为我对顾坚的敬意:
……背影尽管渐行渐远,但并没有消失。
渐行渐远的背影,也会有猛一回眸的时刻吧。
回眸一笑,昆剧是流水中的一片月色……
我想即使白天走在南大街上,也是能感到那一片月色的。
一班人马东走西走,我们全没有旅游路线,在江南小镇旅游,游得越没有章法就越入化境。我不知道怎么地就来到秦峰塔塔前,风铃叮铃叮铃,和两棵曾经沧海的老银杏树的树叶声色叠印,而风铃声更像是走在桥上的历史老人,走过了香花桥、凝薰桥、蒋泾桥、昊家桥……
下雨了。
一班人马又聚一起了,到得顾炎武故居,我见到庭院里的老树,心一下踏实。踏实了。就像见到家谱一样。“先生之风,山高永长”,这是范仲淹赞严光,我不妨拿来一颂。
雨是越来越大了。我辈之雨,光限遐想:
千灯照我回家。
注:①千灯镇:江南历史文化名镇,伟大思想家顾炎武的故乡。
19.作者在文章开头用什么手法写了对千灯镇的第一印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0.文章两处写到了“惊奇”,请分别指出两处“惊奇”的具体原因是什么?(4分)
21.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表现千灯镇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的?其历史文化的特点是什么?(4分).
22.作者以“千灯照我回家”为题目,有什么作用和意蕴?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