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索镁粉与溴水反应的机理,做了如下四组实验:
①将镁粉投入冷水中,未见任何现象;
②将镁粉放入溴水中,观察到只是开始时产生极少量的气泡,但溴水的颜色逐渐褪去;
③将镁粉放入液溴中,未观察到任何明显现象;
④向含足量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观察到溴的红棕色很快褪去。
则下列关于镁与溴水的反应机理论述中正确的是( )
| A.镁粉只直接与溴水中的溴反应 |
| B.镁粉只与溴水中的酸反应 |
| C.产生极少量的气泡是由于镁粉与水反应得到 |
| D.镁粉在水的催化下与溴发生反应 |
已知反应:AgI+2CN—=[Ag(CN)2]—+I—,把KNO3、Al(OH)3、BaCO3和AgI的混合物按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将其逐一溶解,最适宜的一组试剂是
| A.H2O、稀盐酸、NaOH溶液、KCN溶液 |
| B.H2O、稀硫酸、氨水、KCN溶液 |
| C.H2O、KCN溶液、NaOH溶液、氨水 |
| D.H2O、NaOH溶液、稀盐酸、KCN溶液 |
已知反应:①101kPa时,C(s) + 1/2O2(g)=CO(g);△H1=-110.5kJ/mol
②稀溶液中,H+(aq) + OH-(aq)=H2O(1);△H2=-57.3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若碳的燃烧热用△H3来表示,则△H3<△H1 |
| B.若碳的燃烧热用△H3来表示,则△H3>△H1 |
| C.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 |
|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57.3kJ热量 |
下列反应:①Na + H2O,②NaH + H2O,③NO2 + H2O,④Cl2 + H2O,⑤IBr + H2O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的是
| A.①③ | B.②⑤ | C.③④ | D.④⑤ |
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下列对有关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溴水中通入SO2后,颜色褪去,说明SO2表现了漂白性 |
| B.用惰性电极电解相同浓度的Cu(NO3)2和AgNO3混合溶液,阴极首先析出的是Ag,说明Ag+的还原性比Cu2+强 |
| C.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说明浓硝酸易分解生成有色产物且溶于浓硝酸 |
| D.常温下,将铝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铝不和冷的浓硫酸反应 |
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氟利昂(CCl2F2)因破坏大气臭氧层,会导致“温室效应” |
| B.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素,但会导致水体污染 |
| C.废旧电池的回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而不是回收金属 |
| D.淀粉餐具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次性餐具,可有利于保护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