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
|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
|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
|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
|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 |
五四运动中,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幅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援诸君努力而行。”这幅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五四运动的范围扩大 | B.商人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 |
| C.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
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 A.建立巩固的抗日联盟 | B.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
| C.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 D.以退让求合作 |
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
|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
《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收 | 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
| 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 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
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其中标志着中国“醒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中国的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