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
①融,有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奇。
②融,无形,是一种情感的交汇,凭借着心灵的沟通,形成了彼此的默契。
③生活的圈子,是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让邂逅成为永恒的要旨便是“融”。
④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于丹讲得好: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个锅里煮。第一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生活中有些只固守着自己内心、不肯融合的人,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被生活煮硬。第二个锅里,胡萝卜被煮得软塌塌,成了胡萝卜泥。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第三个锅里,茶叶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有些人,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改变了别人。
⑤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社会并不完美,个人也不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有时,坚守,并不合时宜,就要尝试接纳和改变;有时,妥协,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败和抛弃;最佳,便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做一片既能释放、传递正能量,又能承受煎熬、历练,涅槃重生的“茶叶”。这便是做人、处世的通用法则。
⑥一直有人在质疑,仅一些模范、英雄能否撑社会善和美的天空,我无法回答。我更希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在其汩汩喷涌、涓涓流淌间,滋润、浇灌出周边茂盛的花草,融汇、吸纳无数奔流向海的细流,一起融入浩瀚的湖海。一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融,终可汇成大爱、大德、大义。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和,自会一派融融。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宏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2016年5月《长春日报》)
(1)文中"爷爷"做了那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词句含义。
①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②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3)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4)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5)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谈谈你的理解。
生命在阅读中高贵与优雅
池莉
①人都想要高贵与优雅。许多人有钱了就去买奢侈品,拼命往自己身上堆积昂贵的东西。那么,高贵与优雅到底是什么?
②是一个人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仍然保持勇气和淡定。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勇气是在压力下仍然能够表现出优雅"。因此,高贵优雅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你面对他人乃至这个世界,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善良与宽容、坚强与淡定、宠辱不惊的定力,这一切都是精神力量。坚持阅读,就是获得这种力量的最有效方式。
③阅读的目的不为别的,其实就是开启心智,成熟情商,解除困惑,享受生命。
④我以为,阅读是越早越好。我很可能3岁就可以阅读了,因为我对方块字特别敏感。人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女弟妹尽早开始阅读,活在当代社会,不学会阅读,即使物质生活再丰富,人也是没有光彩的。
⑤阅读要主动积极,我们的注意力一定不要被俗世俗务,不要被手机、电脑以及一些转瞬即逝的泡沫信息所剥夺。如果你能够坚持阅读,并终身养成习惯,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护身符。当你非常苦恼、非常沮丧的时候,请打开一本你喜欢的书,这比任何东西都能让你安静平和。
⑥俄国思想家赫尔岑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说,"生活的终极目的就是生命本身。"我是读了他的书以后,才发现自己的许多错误。我年轻的时候一心想成名成家,没日没夜地写,永远都不休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当然,人年轻有身体本钱的时候是可以去拼搏的,但是不能以名利为终极目的,一定要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转换,有思想的进步,有对生命更清晰与客观地理解,要有由浅入深的人生转换。
⑦我建议到一定时候,要读一点哲学。很多人以为哲学很深奥、很艰涩,其实不然,哲学也有好读的。"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自我理解",这是英国当代哲学家以赛亚•柏林说的。他的哲学书就非常引人入胜,读了之后无不受鼓舞。当下,现实,每日每时,都是生活的要义。一个人要学会过好每一刻,是柏林哲学思想之一。
⑧读书就是要懂得享受这美好一刻,而不是指望另外一天,另外一个时刻。我们很多人不顾现实沉于遥远的梦想,这是一种很致命的幻觉。还有许多现实中的是非判断,比如伤害他人是绝对的罪过,这个问题也并不是人人都懂。
⑨因此,需要通过阅读,学会善思明辨,懂得阅读是为了让自己活个明白。
⑩我们不需要记得太多,记住这一句话就很好。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02期)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
A. |
人都想要高贵与优雅。 |
B. |
生命在阅读中高贵与优雅。 |
C. |
坚持阅读,就是获得精神力量的最有效方式。 |
D. |
需要通过阅读,学会善思明辨,懂得阅读是为了让自己活个明白。 |
(2)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②段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
B. |
第⑤段划线句采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
C. |
第⑥段至少采用了两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
D. |
第⑦⑧段都以事实论据为主,第⑦段举了英国当代哲学家赛亚•柏林的例子,第⑧段举了"伤害他人是绝对的罪过"的例子。 |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作者以自己3岁就可以阅读为例,来论证阅读越早越好。 |
B. |
高贵与优雅就是一个人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仍然保持勇气和淡定。 |
C. |
文章从开启心智,成熟情商,解除困惑和享受生命四个方面来证明论点。 |
D. |
文章第⑨⑩段总结全文,再次明确阅读的目的。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第二次考试
何为
①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200多名考生中,有一个20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②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艺惊四座。 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目光中,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里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在众目睽睽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困惑了。
③复试是在一个星期后举行的。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挑剔的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④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了声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虑,可是她通体是明朗、坦率的,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⑤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⑥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很难造就;另一种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应了解造成她声音前后悬殊的原因,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就算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
⑦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⑧苏林教授从秘书那里取来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画了一条粗线。表格上那姑娘的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像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
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从这张简单的表格上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赋可能从此被埋没。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⑨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不容易找到了在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他进了弄堂,不由得吃了一惊。
⑩那弄堂里有些墙垣已经倾塌,烧焦的梁柱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而露出焦黄的破布碎片,所有这些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灾。就在这片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清理些什么。
⑪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他猜对了,那孩子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⑫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到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青年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弄堂里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弄堂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 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⑬这就是全部经过。
⑭“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呢!”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⑮“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通过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取了!”
⑯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差点儿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1)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初试艺惊四座→ →教授调查原因→ →破格录取伊玲
(2)第⑤段中,描写窗外景色有什么作用?
(3)品读第②段画线句,具体分析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里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
(4)第⑯段,“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为何“走得很快”?
(5)请说说标题“第二次考试”的含义。
(6)这个故事塑造了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是主角,为什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2016年10月17日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10月19日凌晨,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高度相遇,两个比子弹速度还要快8倍的空中飞行器准确地对接在一起。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 员进入天宫二号,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材料二】下面是部分外国媒体对此事的反应。
英国广播公司:这两次发射任务将引领中国进一步开展面向火星或月球的太空探索任务。
西班牙埃菲社:此次飞行任务将为中国在2022年前后完成第一个空间站建设的计划夯实基础。
新加坡《联合早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将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阶段任务的完成。
韩联社:目前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足以与美国、俄罗斯等老牌航天强国比肩,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将为中国实现建成空间站的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1)根据材料一写一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不含标点)。
(2)请从材料二中整合出三条关键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保护湿地
①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资本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国际湿地公约》认为,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米的水域。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和人工湿地等。
②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享有“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美誉。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湿地仅占地球表面面积的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③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湿地面临各种威胁。
④盲目围垦和过度开发造成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近40年来,我国已有50%的濒海滩涂不复存在,全国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退化。湿地生物资源和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湿地生物种类减少,威胁生态系统平衡。湿地污染严重,水质不断恶化。近岸海域屡受赤潮污染,影响生态环境。全国大型河流 61%的河段因被污染失去了饮用水的功能。东部地区湖泊、河流的污染和富营养化已成为公害。
⑤更令人忧虑的是,即使在今天,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脆弱性仍未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严重威胁仍在进一步加剧。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湿地资源的破坏将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存环境。因此具有环保意识的人们要像保护自己的肾脏那样保护湿地。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下列对我国湿地面临的威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面积减少 |
功能下降 |
B.利用过度 |
物种减少 |
C.污染严重 |
水质恶化 |
D.涵养水源 |
调节气候 |
(3)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享有“生命的摇篮”等美誉。(下定义)
B.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作诠释)
C.湿地包括:沼泽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分类别)
D.我国已有50%的濒海滩涂不复存在,全国近1 000个天然湖泊消亡,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退化。(列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