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上戴着赤金盘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横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裙。一双单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单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儿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凤腊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她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乃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边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走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见了一个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连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也可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吃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东西行李都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紧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以摆上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她:“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以放完了。刚才带着人道后楼上好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改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闲聊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双三角丹凤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粉面含春威不露,单唇未启笑先闻”的肖像描写,从直觉上给人什么样的印象?
王熙凤回答王夫人的问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说,你听
木铃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17期有改动)
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
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⑴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的?)
⑵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①“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猴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②“你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选择第句。赏析:
“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得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
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次交流。

阅读《枣核》选段和《祖国》,回答小题。(共15分)
(甲)枣核(节选)
萧乾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杨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乙)祖 国
陈惠英
我在赤道上渡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
“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一片枫叶式的中国地图,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我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片云霞.每一颗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无价的自由!
虽然,和许多祖国的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因为,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
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
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
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
仔细阅读《枣核》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踏访的“后花园”的特点。
如何理解《祖国》第三段母亲说的话:“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赏析《祖国》中划线句子。
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是什么?这有都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三)奥利弗与其他鸵鸟 [美]詹姆斯·瑟伯
一天,一只具有权威、态度严厉的鸵鸟向年轻的鸵鸟讲演,认为它们比其他一切物种都优越,“我们为罗马人所知,或者确切地说,罗马人为我们所知。”他说,“他们称我们avis struthio(拉丁语:鸵鸟),我们称他们‘罗马人’,希腊人称我们struthio,意思是诚实的鸟,好象是。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因此,也是最好的鸟。”
所有的听众都大叫起来:“说得好!说得好!”但只有富有思想的鸵鸟奥利弗没有欢呼。
“我们不能像蜂鸟那样向后飞。”它大声说。
“蜂鸟向后飞是撤退。”这个老鸵鸟说,“我们向前飞是前进,我们永远向前进!”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
“我们的蛋最大,因此也最好。”这个老学者又说。
“知更鸟的蛋更漂亮。”奥利弗说。
“知更鸟的蛋,除了生知更鸟什么都不生。”老鸵鸟说,“知更鸟吃草虫成性。”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起来,除了奥利弗。
“我们用4个脚趾走路,而人需要10个。”这个老学究提醒它的学生说。
“可是人可以坐飞机飞行,而我们却根本不能。”奥利弗评论说。
老鸵鸟先用左眼,后用右眼,严厉地看着奥利弗说:“人飞得太快,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后者很快会追上前者,发生相撞。人永远也不知道,从背后撞他们的也是人。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
“在危险的时刻,我们可以把头埋进沙子里使自己什么都看不见。”老学者慷慨激昂地说,“别的物种都不能这么做。”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看不见人家而人家也看不见我们呢?”奥利弗问道。
“胡说!”老鸵鸟叫喊道。除了奥利弗,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道:“胡说!”它们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就在这时,老师和学生们都听到一阵令人惊慌的奇怪的声音,这是一种惊雷般的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近。但是这不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雷声,而是一大群因受惊而狂奔的野象所发出的雷鸣般的轰响,老鸵鸟与其他所有的鸵鸟——奥利弗除外——都迅速地把头埋进沙子里。奥利弗躲在了附近的一块石头后边,直到这群狂风暴雨似的野兽过去。
当它出来以后,看到一片沙子、白骨和羽毛——所有的这些就是那个老学者和它的弟子们留下的一切。然而,为可靠起见,奥利弗开始点名。可是没有任何回答,最后它点了自己的名字:“奥利弗。”
“说得好!说得好!” 奥利弗说。这是沙漠中仅有的声音,除了远处的地平线上渐渐消失的最后一阵隆隆的雷声。
(选自《小小说•美洲冷幽默卷》之十)
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上面故事的主要内容。
文中说奥利弗是“富有思想的鸵鸟”,请概括指出它的这种“富有思想”。
那只“具有权威、态度严厉的鸵鸟”认为鸵鸟比其他物种优越的理由有哪些?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有什么作用?
读了这则寓言体小说后,请你在文中找出除了奥利弗外,有关众鸵鸟最后结局的句子。
《现代汉语词典》收有“鸵鸟政策”一词。请根据文中描写,探究出“鸵鸟政策”的含义。
寓言,是“用假借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读了这篇寓言体小说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古藤
①A.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②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③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④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⑤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⑥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⑦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⑧B.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⑨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⑩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⑾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⑿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⒀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⒁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结合课文,说说古藤具有怎样的品质让“我”敬慕? (2分)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有很多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选择一句作点评。(3分)
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你能说说作者通过古藤的形象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