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 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这部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请列举三项成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改革开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探索历史的奥秘]
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星堆共出土了1720件珍贵文物。按其功能分类,我们可将它们分为:祭祀品,共105件,主要是青铜器,其中较大型的樽和罍,其功能可能有两个方面,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同时也可当作生活用品,比如装酒、粮食等;生产工具,共124件,主要是石器和玉石,其中有斧、凿、錾、刀等;兵器,共127件,主要是青铜器,还有石器和玉器,其中有青铜戈、玉戈、玉刀;生活与装饰,这方面数量最多,共1364件,其中有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象牙器,以玉器为主,占615件。除上述四种类型外,还有80根大象牙,……另外,还有当时的货币--铜贝4662枚。还有数以吨计的陶片未计算在内。
--摘自冯学敏等《点击三星堆》
材料二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向我们揭示了三千多年前古蜀王国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形,展现了一个湮没的内陆农业文明的辉煌。……三星堆考古发现提供的不仅仅是珍贵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学术界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将因之而谱写新的灿烂篇章。
--黄剑华《古蜀的辉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释读三星堆文物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
(2)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古蜀国部落为什么会有大量"象牙"、"铜贝"和"数以吨计的陶片"?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意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认识的史实依据
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

激进的左派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

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
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
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
多数民众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右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