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 A.日本侵华使民族矛盾激化 |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
|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
|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
|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
|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
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大量的土地租金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也从客观上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有利于经济发展 |
| B.土地兼并导致严重的流民问题 |
| C.土地兼并缓和有利于改善百姓民生 |
| D.保护私有产权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
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
|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
|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
|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
|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
|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
|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
俄国某学者指出:“村社制度——这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形式的古老传统,在我看来,正是1917年政治文化的基础。”作者认为()
| A.工农苏维埃根植于村社民主传统 |
| B.村社制度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前身 |
| C.村社制度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
| D.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兵苏维埃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