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沁园春 长沙》,完成后面题目。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对《沁园春 长沙》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落笔,诗人便将自己置于长天秋水的大背景之中,当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属于写实手法。 |
B.“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对上述各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是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类”鲜活起来。 |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侣”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一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各路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万户侯——本为汉朝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此处指代大军阀、大官僚。 |
下面对《沁园春 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来源,如“沁园春”。宋以前的词均为单调;宋以后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本词114字,属长调。 |
B.词的上阕重在绘景。以“看”和“怅”作为构筑词上阕的线索。“看”总领七句,刻画出一幅立体的、辽阔无垠的、色彩绚烂的江南秋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阕的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凸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
这首词的结构思路如何?全词的主题思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菩萨蛮 (其四) 韦庄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注】韦庄,字端己,唐末诗人,唐朝花间派词人,有《浣花词》流传。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后入蜀。本词作于晚年侍蜀期间,此时韦庄为蜀掌书记,甚受蜀主王建器重,而中原正值晚唐与后梁政权交替之际,韦庄处于有家归不得的困境。这首词上阕以主人口吻,下阕以客人口吻来写,都用了“须”和“莫”,这样叠用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内容分析。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请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日射
李商隐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1)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写的是,风格趋于。
(2)试从多个角度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
(2)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往往悲壮慷慨,气贯长虹,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舟陆游
小舟无定处,随意泊江村。
云气分山叠,沙汀蹙浪痕。
宦途危虎尾,闲味美熊蹯。
高咏渊明句,吾将起九原①。
①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此处指陶渊明安葬的地方。
(1)、颔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1)争:怎。(2)“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首词与秦观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此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