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乙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培养了“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
(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
请简述聂赫留朵夫在去彼得堡前对自己的土地进行的两次处理。
(万章)曰:“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释】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②暴:公开介绍。③而:如果。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此心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
B.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伟大如尧。 |
C.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
2.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2)不习乎?”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段中强调的个人修养是“自省”,你认为这种方法对于现代人有何启迪?
下列各项中,对《复活》中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当聂赫留朵夫说:“不过,这些人确定一点罪也没有啊”,但副典狱长却说:“这些人吗,就算没有吧。不过老百姓都很坏。不严一点是不行的。有些家伙就是不顾死活,不能马虎对待……”(第一部51) |
B.聂赫留朵夫的愿望和计划都实现了:农民得到了土地;他自己从土地上所得的收入几乎减少了一半。所有的农民都很感激他。第二天,他直奔火车站,对自己非常满意而且很开心。(第二部2) |
C.聂赫留朵夫把土地交给农民的方案跟管家说时,管家笑嘻嘻的,似乎这事他早就想过,现在听到这话很高兴。实际上他根本没听懂,他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人人都巴不得损人利己。(第二部6) |
D.在第一次相见时,聂赫留朵夫很心寒地看出来,卡秋莎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现在的玛丝洛娃,这使他又吃惊又害怕。(第一部44) |
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③,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④。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⑤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⑥,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注]①亟:屡次。②混混:水不断涌出的样子。③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④是之取尔: “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⑤浍:田间水道。⑥声闻过情: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况(实际的学养)。
(1)请简要概括“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的特点。(2分)
(2)请简要分析孟子以水为喻所阐述的观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