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8分)
材料三;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4分)
材料四: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3)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6分)
材料五: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政治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达到了很高水平,手工业生产和离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联(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大清会典事例》
(1)据你所学指出我国封建时代农业主要采用什么耕作方式?( 2 分)
(2)根据你所学回答宋朝时的“市”已突破了哪些方面的限制?(2分)
(3)材料中,清政府以“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为由推行什么经济政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4 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近代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材料二 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
(1)毛泽东曾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
(2)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张謇考中状元却弃官办实业,你对此有何感想?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謇企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其社会根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 ——摘自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
材料二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的大丰收。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各地。……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得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摘自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安徽农村“大片土地撂荒”、“抛荒”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2分,不要照抄原文)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分)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说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