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分)建立法制社会是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资产阶级不仅用暴力形式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且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献,用法律的形式来巩固资产阶级的成果。
图片一 图片二《独立宣言》
(1)图片1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2)图片2《独立宣言》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图片3 《人权宣言》 图片4《拿破仑法典》封面
(3)图片3《人权宣言》在法国大革命中地位?《人权宣言》宣扬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
自由平等的,能否真正实现自由平等,为什么?
(4)指出图片4文献的地位?
(5)从以上问题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法律文献的制定和颁布对人类社会的转型有什么重大
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特点?(1 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3)用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尚赞”(选贤举能)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请回答:
(1)“兼爱”“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
(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它体现了这个学派的什么核心思想?(1分)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
(4)根据材料三,请问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请回答:
(1)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材料一中图A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图B所指的工具更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图D工具的使用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根本原因。请按先后顺序写出这三类生产工具的名称。(1分)
(2) 我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明是指哪一时期的文明?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1分)
(3)改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请问哪次改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土地问题改革是如何规定的?(1分)
(4)根据材料三,秦开创的什么制度成为以后中国三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1分)
图中人物被称为万世之师,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他是什么时期的哪一国的人?还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2)、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3)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请你再写出两个思想流派,并写出它们各自的代表人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中的“它”指的是哪个朝代?这个朝代的建立者是谁?
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2)材料二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3)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在经济文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请写出其中两个。
材料三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书籍一律焚毁。……还把在背后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数百人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