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小敏来到实验室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实验,请按照要求答问题:
(1)实验台前有如下仪器和药品,请写出仪器A、B的名称:A        ,B       

小敏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做制取氧气的实验,实验前她发现其中缺少一种药品,该药品名称是       ;该反应的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下表是小敏实验时的主要步骤及相关实验装置,其中       (填字母序号)步骤中的实验装置有错误,改正的方法是                
改正后进行实验,这些步骤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序号)

实验
步骤
a.制备气体
b.收集气体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清洗仪器、整理桌面
相关
实验
装置




 
(3)利用上述装置另选药品,也能完成二氧化碳气体制备,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4)图甲装置也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甲装置的优点是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若打开弹簧夹,固体与液体接触,反应便能发生,请简述使甲装置中反应停止的原理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气体的干燥(除水)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汽车作为一种常见交通工具,已走进千家万户。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目前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将石油加热,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汽油,该过程属于  变化。
我国已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它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
作为汽车的燃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乙醇可通过粮食发酵的方法制得
C.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D.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

(2)汽车尾气(含有CO、NO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物,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使CO和NO反应,生成两种无毒气体,试写出CO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汽车生产过程中需要各种金属,其中用量最大的是铁和铝。
①工业上炼铁的简要流程如下:


请写出步骤Ⅰ、Ⅱ、Ⅲ的化学反应方式  
②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称为“湿法炼铜”,即反应③,若用该方法制得铜16千克,理论上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铜溶液多少千克?(写计算过程)

(4分)某气体X可能是由H2、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解其组成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假设各步反应均完全)

(1)请根据下表中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推测气体X的组成情况,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气体X的组成
A中液体
B中黑色粉末
C中液体

不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不浑浊
H2

不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一定有CO,
可能有H2

变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不浑浊
  

变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2)写出B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任写一种)  
(3)若b管口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部分CO气体,应采取的措施是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厨房里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
(1)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填字母序号);

(2)厨房中的下列物品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填字母序号

(3)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的功能;
(4)厨房中能用来除去水壶中水垢的物质是(填“食醋”或“食盐水”)。
(5)防止厨房菜刀生锈,可采用的防锈措施有:(写出一种即可)。
(6)小明家厨房用的是天然气作为燃料,天然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有:①氮气②生石灰 ③熟石灰 ④二氧化硫。回答下列问题(均填序号):
(1)可作干燥剂的是_______。(2)能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
(3)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4)充入灯泡可延长灯泡使用寿命的是_______。

实验室需配制4%的氢氧化钠溶液200g,并用此溶液测定某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g,水的体积为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2)取10g此盐酸于烧杯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
4%的氢氧化钠溶液,用pH计(一种测定溶液pH的仪器)
测定溶液的pH,得到的数据如下:

加入氢氧化钠
的体积/mL
0
1.0
8.0
9.5
10.5
12.0
16.5
烧杯中溶液pH
1.0
1.3
2.0
3.9
9.9
11.9
12.8

依据表中数据绘制出烧杯中溶液的pH与加入氢氧
化钠溶液体积(V)之间的变化关系图。
(3)根据上图查出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mL,A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4)计算此瓶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按1.0g/mL计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