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
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 |
B.两次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立 |
C.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
D.殖民扩张——南北战争——苏联解体 |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莫言,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下面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创立 | B.形成幻景和现实交织的画面 |
C.表现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 D.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 |
康拉德·阿登纳(如图):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材料表明欧洲初步走向联合的动因之一是
A.联合美国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冷战 |
B.在两极格局中寻求欧洲的生存和发展 |
C.加强经济联合,促进经济发展 |
D.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 |
“对苏联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肆鼓吹,以为苏联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以上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言论共同体现了
A.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景表示担忧 |
B.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高度赞扬 |
C.世界大战背景下对民主制度的绝望 |
D.经济危机背景下对自由市场的质疑 |
魏源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国立宰辅大臣,共商事务。国家费用,先与乡绅会议,而后征纳。……有要务则国王召议事百十三员会议,与中国军机、都察院无异”。对此评论最为恰当的是
A.魏源对君主立宪运作机制作了较为真实叙述 |
B.魏源对中、英的政治制度作了相应的对比 |
C.魏源未能抓住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 |
D.魏源主张中国应效法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 |
1904年,上海《警钟日报》发表了光复会领袖之一陶成章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观点:“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对此评论最恰当的是
A.作者有强烈反抗外族压迫的情绪 |
B.作者透露了明显的反满革命倾向 |
C.作者主张合乎当时需要但有狭隘民族主义观 |
D.作者以进化论为依据,强调中华民族优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