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道:它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商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结起来。“某人”是( )
| A.洪秀全 | B.洪仁玕 | C.孙中山 | D.李鸿章 |
英国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太平天国军民每隔七天要做礼拜,由长官和书手站在正中,众人分别站立两旁,诵赞美诗;一人朗诵黄表奏章,众人跪拜,读完后,焚化黄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太平天国是基督教化的运动 |
| B.传播基督教是太平天国重要内容 |
| C.宗教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外衣 |
| D.传教士为太平天国制造舆论声势 |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
|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
|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
|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
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
| 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
|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
| D.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
|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
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衣食问题 |
| B.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 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
| 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