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亮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实验时所用器材有电压为6V的电源、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于1W)、滑动变阻器(50Ω 1A)、以及符合实验要求的电表、开关和导线。如图(甲)是小亮同学没有连接完整的电路。
(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2)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所示的电路连接完整。
(3)小亮同学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则故障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4)小亮同学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同时,眼睛应注视 (选填序号)。
A.小灯泡亮度 B.电压表示数 C.电流表示数 D.滑动变阻器滑片
(5)小亮同学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到某处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2V,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应将滑片P向 端移动(选填“A”或“B” )。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此时小灯泡的电阻是 Ω。该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除了保护电路外,还有 的作用。
(6)小亮利用该电路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他将小灯泡换成多个定值电阻R,保持电压表示数始终为如图丙所示,多次更换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R,并记录各次电流表的示数,若不更换其他器材,为了能够完成实验,更换的电阻阻值不能够大于 Ω。
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三次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第一次(毛巾表面)第二次(棉布表面)第三次(木板表面)
请你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后回答:
(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选填“相等”或“不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____________处释放.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最大的是第____次,这说明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__________有关.
(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
________________运动.
(4).若实验中让小车分别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最终静止在与斜面相接的水平木板或铺上棉布的板上。用刻度尺测量每次开始下滑时的高度h和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s,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数 |
水平板面 |
高度h/m |
水平距离s/m |
1 |
木板 |
0.20 |
1.00 |
2 |
木板 |
0.40 |
2.00 |
3 |
木板 |
![]() |
3.00 |
4 |
铺上棉布的板 |
0.20 |
0.50 |
5 |
铺上棉布的板 |
0.40 |
1.00 |
6 |
铺上棉布的板 |
0.60 |
1.50 |
分析1、2、3次实验可得: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水平距离s与在斜面上释放时的高度h的关系式为s= __________。
(1).请找出上图a中的两处错误之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在用图a方法称量时,把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并向右移动游码后天平恢复了平衡,则该物体的质量应是 ( )
A.砝码数加游码指的示数 | B.砝码数减游码指的示数 |
C.仅等于砝码数 | D.无法准确读出物体的质量 |
(3).若小明改正错误称量后,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b中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________g.
(4).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b中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________mL.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________,如果按这种方案,测得的密度值__________。(两空均选填“偏大”或“偏小”).
(5).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象,如下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通过查表对照知该液体可能是________.
一些物质的密度
用天平和量筒测合金块的密度:
(1)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18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
(2)小明用托盘天平测量合金块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18乙所示,指出其中的三个错误是:
① ,② ,
③ 。
(3)经老师提醒改正错误后,小明用正确的方法称合金块的质量,平衡时放在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18丙所示,则合金块的质量为g。
(4)用细线拴好合金块,把它放人盛有3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到达的位置如图18丁所示.则合金块的体积为 cm3,合金块的密度为 g/cm3。
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等(如图所示)。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 大致在同一高度。
(2)调整好器材后,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的某点,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说明像距太大了,导致像距太大的原因是 。
(3)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某点,所成的像是正立、 的 像。如果将蜡烛从该点向凸透镜移动,在这个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 。(选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大小不变”)
(4)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远离/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5)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
用如图16所示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应选用__________代替平面镜。
(2) 小刚将蜡烛A点燃置于镜前,再拿一支大小和A相同的蜡烛B在镜后移动,直到看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进而得出像与物的大小 。
(3)研究完平面镜成像后,小马灵机一动设计了如下方案研究凸面镜成像的情况:
①器材;透明弧形(球冠形、厚度均匀)玻璃、光屏、长短不同的多支蜡烛、光具座.
②步骤:在光具座上,在透明弧形玻璃前某位置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先用光屏进行像的承接;然后再选择另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后面,直到与像的位置________,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观察像的正倒;改变蜡烛的位置做多次实验。
③实验记录如下:
蜡烛离弧形玻璃的距离 |
光屏上的像 |
玻璃后的像 |
|
很近 |
无 |
缩小 |
正立 |
较远 |
无 |
缩小 |
正立 |
很远 |
无 |
缩小 |
正立 |
④小马得出结论:凸面镜只能成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填“虚”或“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