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材料三 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哪些新观念。这些新观念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15世纪末16世纪初这种状态发生改变,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拉开了,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材料三: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
(1)材料一,1500年前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成为真正意义上世界历史的开端?这一事件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分析导致这种地位的主要原因。
(3)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有何影响?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又分别有何影响?
(4)如何看待材料三提到的观点?

有人说,如果不懂农业,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国以农立国,直到现在,农业,农村,农民仍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四: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五:凤阳,到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 80年代凤阳花鼓词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为保证其发展,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试谈这一政策对即将步入近代的中国造成了哪些消极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那一历史事件?
(4)材料四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5)料一中说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其具体含义是什么?从凤阳开始的改革有什么重大影响?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材料一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出自哪一部历史文献?
材料二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2)据材料二概述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分别是什么?其中第二项调查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中国工农红军井冈山会师图

(3)材料三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仅就革命道路而言,中、俄各自走的是什么道路?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相比较,具有本质的进步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怎样的鲜明时代特征?
材料三 中央党校郭德宏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伟大抗战塑造了伟大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塑造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试举一例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6分)
(4)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主革命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任务。

让我们通过苏格拉底审判案来近距离接触、感受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一公元前399年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你认为有资格入选501人审判员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2)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3)有人说,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据此,你认为苏格拉底案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