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达州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三个小学生看到一位老婆婆摔倒,于是上前将其扶起,谁知刚被扶起的老人却死死抓住孩子的手,说是孩子们将她撞倒了,然而三个孩子却坚持自己只是扶起了老人,并没有撞倒老人。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再次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引发人们对当今社会道德、良知是不是滑坡的忧虑与思考。事实上,从2006年的彭宇案至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善行义举不胜枚举,一个又一个“最美”人物用他们的行为在默默地宣示,真善美从未离我们远去,而是时时处处存在于我们身边。任何时候,在关注发生纠纷的“摔倒”个案时都不能忘记,“最美”远比“诬赖”更多。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使国人面对此类事情“与其一味痛心道德缺失,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各地竞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现象。
(2)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同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欧盟、东盟及广大非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加强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决心。
如何认识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积极发展与国际组织的友好合作关系,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国际事务中从有所作为到大有作为。如: 2007年,中国共需缴纳联合国会费等各项摊款达2、7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42%。2007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会议决定,2008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在塔吉克斯坦举行。2007年11月9日,中国推选的代表陈冯富珍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世界贸易组织于2007年11月27日正式任命张月姣女士为争端解决机构的成员,这是中国内地的律师首次在世贸组织中担任这一重要职务。某班探究小组根据这一背景开展探究活动。
(1)材料收集小组负责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假如你是该小组成员,请把下表填写完整。(在对应的栏目里打“√”)。
![]() |
按成员性质分 |
按地理范围分 |
按职能范围分 |
|||
政府间国际组织 |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全球性国际组织 |
区域性国际组织 |
一般性国际组织 |
专门性国际组织 |
|
联合国 |
√ |
|||||
世界卫生组织 |
√ |
|||||
上海合作组织 |
√ |
|||||
世界贸易组织 |
(2)联系实际、结合材料,谈谈我国积极发展与各种国际组织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话题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2011年上半年,某市以8%的GDP增速位居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末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行有余力而不为”?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该市提出要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当好标杆和火炬手,走在全国最前列,把五年年均增速审慎确定为8%,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最低。面对“十二五”开局之年,该市的科学发展在“调”和“转”上加大力度。围绕群众关心、舆论关注的交通拥堵、楼市虚高、大气污染等三大问题,该市坚决实施控车市、调楼市和大型钢企业退市三大策略。虽然这三大措施直接影响了1.8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却大大便利了市民的出行,维护了楼市稳定,老百姓得到了“蓝天白云”。如果说“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调控是中央下发给各地的一张考卷的话,倒数第一恰恰是该市“行有余力而不为”的精心备考,是心甘情愿主动站位的结果。
联系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该市在GDP增速排名中甘愿倒数第一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