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如下图所示)。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下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
(1)能证明“释放CO2”的现象是 。
(2)装置 B的作用是 。
(3)实验后小组同学对D中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D中的固体可能为①氧化钙;②氧化钙与碳酸钙; ③碳酸钙
【进行实验】甲同学取一定量的D中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③成立。
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③成立,其理由是 。他又重新进行实验,证明了猜想②成立,他的实验操作及现象为 。写出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网]
(4)通过以上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科学家的设想在反应原理上是可行的。上述设想的优点有 (填字母序号).
A.原料易得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释放出的CO2可作为重要资源加以利用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们使用下列装置探究气体的制取和性质:请回答问题:
(1)A中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中,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的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性质,这一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 。
(3)小明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了防止集气瓶壁炸裂,正确的操作是 。
(4)小明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探究。他将镁和不同含碳量的铁丝
(镁和铁直径均为0. 4mm)放入氧气中燃烧,并将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物质 |
镁 |
含碳0.05%的铁 |
含碳0.2%的铁 |
含碳0.6%的铁 |
燃烧时 的现象 |
剧烈燃烧,发出 耀眼白光,无火星 |
剧烈燃烧 极少火星 |
剧烈燃烧 少量火星 |
(未填) |
①你认为表中未填的实验现象是 。
②造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主要原因是 。
如图是某种薯片的包装袋,里面被一种气体充得鼓鼓的.小明对这种气体产生了兴趣,
请你和小明一起对该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气体可能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食品和氧气接触容易被氧化而腐败;常填充某种气体以防腐.
【作出假设】包装袋中的气体一定不能是_________________
A.二氧化碳 | B.氮气 | C.空气 | D.氧气 |
【进行实验】同学们进行了进一步探究,请你帮该组同学完善探究过程,具体操作如下:
实验方法 |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
用注射器抽取包装袋的气体,并将气体注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观察现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包装袋中装的不是二氧化碳。 |
用排水法继续收集一瓶该包装袋内的气体,并向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小木条,观察现象。 |
_______________,说明包装袋中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 |
【反思讨论】根据食品防腐气体应具备的要求,你认为包装袋内充的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_。
小明同学选择“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因素”的课题开展探究。下列是他探究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序号 |
反应温度/℃ |
催化剂二氧化锰的用量/g |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
反应所需的时间/分钟 |
1 |
15 |
0 |
5% |
30 |
2 |
15 |
1g |
5% |
10 |
3 |
25 |
1g |
10% |
5 |
4 |
25 |
1g |
15% |
3 |
5 |
35 |
1g |
15% |
1 |
(1)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
(2)实验 和 (填序号),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放出氧气的速度;
(3)对比实验3和4,可得出的结论是 ;
(4)通过对比实验得到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速度的因素有 。
A.溶液的温度B.溶液的浓度C.催化剂的种类
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我 (“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 。
(3)小红按右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3N2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及结论[ |
|
(4)为了证明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小红又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①: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②: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 左右。
步骤③: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迅速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A.步骤②的目的是 。写出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B.在步骤③“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是由于瓶内气压 (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外界气压
C.写出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交流】
(5)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的质量却大于Mg3N2。请给出合理的解释 。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 、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右图),约1取出,可以看到在 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以下做法不合适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
B.查找资料,了解蜡烛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
(4)芳芳认为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也有物理变化,而婷婷认为只有化学变化,你同意_______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