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沉香一缕十年追思
上个世纪的上海,有一个女子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现在正是秋天,清如水明如镜,那个女子快不快乐无从得知,因为她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已经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我们不能够确知另外一个世界是否存在,也不能够确定她的魂魄是否有知。我们确知的是,十年间她的文字在她身后辟辟啪啪一直,一直鲜活绽放着,在另外一些女子的笔下延缅着她文字里荒凉余味,精致表象,却无人描摹得出她独特的张氏文风。
不思量,自难忘。这个女子,张爱玲,1995年9月8日至今日,香销十年。
李碧华形容她是一口幽深的古井,大家都在试图淘出宝贝。李自身也不是一个淘宝者么?《青蛇》,《霸王别姬》,还有许多许多李氏纸上云烟,其间浸润的张氏荒凉轻易拂拭得去的么?亦舒,黄碧云,朱天文,安妮宝贝,等等,她们的文字无一不是在张氏文字废墟上开出的花朵。还有一个王安忆,《长恨歌》后,上海最贴近张氏文字灵魂的女作家。
张爱玲是幸运的。作为一个作家,不论身前身后,她的文字始终是中文史话中最灿烂的光点,即使不乏唇舌之虞。与她相比,梵高是怎样的不幸,热烈的向日葵与惊艳的鸢尾花败于沉香屑的灰烬
张爱玲是不幸的。作为一个女人,第一次婚姻,尘埃里开出的花朵幻灭后,她对爱情的激情也似乎燃尽了。此次婚姻的余痛数十年后仍象埋藏在她心上的刺,时时在她沉寂的心房上穿戳,而她始终沉默,她的态度其实已经在她的文字里表露: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一个女人一生只有一次爱情,那个叫胡兰成的男人,今生今世都必将为这个女子背上被藐视的罪名。虽然,他也是一个不错的作家,无奈他负了的是一个传奇中为众人宠爱的张爱玲。
第二次婚姻,平淡如每天看惯的风景,时间长了,必将相看两不厌。张爱玲没有想到的也许是那道风景会比自己先退出滚滚红尘。赖雅,一个类似耶苏门徒的人的名字,平凡普通得如任何一个外国人,甚至连中文都不认识多少吧。这样的一个人,张爱玲选择了,与之相伴十数年,期间再无如四十年代初般惊艳作品问世。
她说:“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到底是一个奇特的女子,大红如胡兰成,大绿如赖雅。金庸写那个对爱情执着的古怪女子李文秀是否拿她做的参照呢?失去后,红尘百态,那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又怎么样呢,我都不喜欢。有评论家说张爱玲首先是个女人,而后才是作家。张爱玲若真有魂魄,不知道她会不会为这句话展眉。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有时候我怀疑这不是一个女子说得出来的,尤其是写尽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清悲哀的张爱玲,她的文字里充满宿命的黑暗。《金琐记》,《十八春》,《半生缘》,结局不动声色地注定荒凉无奈: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唯一能解释的是,那句是她对自己人生观的感慨,她睿智清醒地预见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她生前隐在她那些文字的光环下几十年,寂寞地死在异地的寓所。我相信她一定明了她写下的那些文字的影响力,但是她更了解的是: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这不仅仅是她从生活里得到的,也是她一生唯一的一次爱情给予她的打击。
逝去十年后,除却文字外袍的张爱玲更接近一个女人的婉转情怀,而不是一个文字里华丽的传奇。明白这一点,再读她的文字,便有一种对女子的怜惜漫上心头,难怪后来那么多借着张氏文字废墟掘宝的女子,大凡天下女子,情怀不都相同么。
十年了,愿她在另一个世界获得安宁,并快乐。
  (注:本文写于2005年)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张爱玲虽然已去世十年,但她的独特文风却影响深远,亦舒、黄碧云、朱天文、安妮宝贝、李碧华、王安忆等都有她文字里的荒凉余味,其中李碧华受的影响最大。
B.作为一个女人,对于自己的第一次爱情,张爱玲倾情投入,但最终却以胡兰成的背叛告终,这对张爱玲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使她余痛数十年,也因为这一点,胡兰成被大家藐视。
C.张爱玲与赖雅的婚姻是她人生的第二次婚姻,这次婚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影响了她以后的文学创作,这期间再无作品问世。
D.张爱玲的作品《金锁记》《十八春》《半生缘》都以荒凉无奈结局,文字里充满宿命的黑暗,原因是她清醒地预见了自己的命运。

E.本文文辞优美典雅,以时间为顺序,全面介绍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张爱玲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张爱玲的缅怀之情。
结合文本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与她相比,梵高是怎样的不幸,热烈的向日葵与惊艳的鸢尾花败于沉香屑的灰烬。
(2)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文本中“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反复出现,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有人说:“恰恰是张爱玲的不幸成就了她的幸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时期,所谓“春秋无义战”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正是由于那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才得以出现。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场合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游说”来谋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样便在一方面充分地挖掘出他们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纷乱的世界日益呈现出其不合理性,“礼崩乐坏”,旧的秩序破坏了,新秩序尚未建立,又使社会呈现出许多荒废的现象。而知识分子对宇宙和人生则有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诚如孟子所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正是由于“士”阶层有他们的“恒心”,亦即有自己比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具备了超过一般人的智慧,所以他们能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一方面不满意现实,一方面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所以他们往往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乖舛、丑拙、鄙劣当作一种有趣的东西加以嘲弄乃至欣赏,用“笑”来撕破笼罩在各种人物关系上的假面具,使其露出滑稽可笑的真面目,幽默于是就这样产生了。
此外,先秦各国宫廷里还活跃着另外一种人物——优。这一点同英法古代宫廷的情景差不多。《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提到过“优”的存在,《史记》更是堂而皇之地列了《滑稽列传》,为优伶作传。汉初以优俳身份侧身朝廷的,有东方朔、枚皋等人。这种人物往往也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幽默的角色。先秦时期,各国国君是主人,臣下百姓是奴仆,给皇帝提意见称为“谏”,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倡优可以是例外,他们能以戏谑的态度,用常人所不敢的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逗国君或皇帝高兴,甚至与国君开玩笑,顺便进行讽谏,这便是所谓的“谲谏”。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都玩过这一类花样,他们的一些故事早已成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典故了。
总起来说,先秦至两汉的幽默最常见的是讽谏、滑稽一类事件,而最善于创造这类幽默的有两种人:一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智慧的诸子和“游说”的谋士;二是那些善于“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滑稽多智的“优”“俳”。正是这两类人在先秦、秦汉宫廷中上演了一幕幕幽默的滑稽剧。这些宫廷滑稽剧让人们笑了两千余年,至今仍未完全失去魅力,仍然可以使人再笑若干年代。
(节选自赵志伟《幽默的中国人》)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行为的介绍,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场合比较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B.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
C.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不满意可是他们又无可奈何。
D.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游戏的态度来欣赏那些有趣的或是丑恶的人事和物态。

下列对“谲谏”有关内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谲谏”是用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与国君开玩笑,逗国君高兴,顺便进行讽谏。
B.“谲谏”源于汉初,代表人物东方朔、枚皋等人以优俳身份在朝廷中扮演幽默的角色。
C.“谲谏”是没有危险的,以戏谑的态度给国君或皇帝提意见,他们会愉快地接受。
D.“谲谏”的故事俯拾即是,先秦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是古代家喻户晓的笑星。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的时期,可以产生幽默,可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条件下是不容易产生幽默的。
B.戏谑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和动作,是优俳与君王打交道的手段,破坏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才是目的。
C.《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写过“优”,说明“优”在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D.先秦两汉的诸子、谋士以及“优”“俳”创造的以讽谏、滑稽为主的幽默,至今还有一定的魅力,是因为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一 棵 柳 杉筱敏
①一滴雨落下来,它噙住了,长久以来都没有过雨了。这是一株孤立木,在石灰岩地带,一棵柳杉。它张开细小的叶,那螺旋状闭合许久的叶,此时正螺旋状地悄然张开。雨滴旋进去,把叶充满,而后从叶尖垂下,形成水钻,
②一夜的雨。听着冷雨,听着深冬,听着旷世的荒寒。草木都沉默了,巢里的山雀也沉默着,石灰岩用沉默抵御着雨弹的射击。听着深重的夜空,听着自己的吮吸和吸入体内的震颤,雨浇透了枝叶的伞盖,随着树身的裂纹流淌,后来便如瀑而下,脱落的干皮和新鲜的伤口都裹挟在水柱之中。它直望着天空,而那里黑沉沉的,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天光仿佛浮起来一下,又沉下去,就像它本来不该抱有的幻想。然而活着怎么能够不抱幻想。浓黑终究还是在它的张望中浅了,山的轮廓昏蒙地现出来。它知道太阳应该在哪边出来,但太阳没有来,还是雨。山风打着响鞭,抽着雨,也抽着山间的一切。柳杉听到枝条一阵瑟缩,而后是一阵乱纷纷脆响,它看到自己纷披着白了,苍老的斑白,它知道那是凝冰。
③现在落下来的不再是雨了。但也不是雪。那被叫做冻雨还是湿雪的重物从四面八方打来,日里夜里不断地打来,挣扎着的枝条很快就僵硬了。
④许多冰挂在柳杉的枝条下面长出来,如水嫩的垂柳,它们长得比春天快多了,倏忽就成缕成挂,迅速地粗壮更迅速地延长,仿佛这株孤立木凭空繁衍出一片倒挂的森林。栖在它伞盖里面的雀子逃走了,只留下巢与它结实地缠裹在一起。而它不能逃,它只有根而没有翼。它努力过,把它的籽实长成带有窄翼的果子,但籽实也没来得及逃,现在都变成长翼的冰雕,与母树囚禁在一起。日和夜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柳杉已经感觉不到空气了,它完全不能呼吸。
⑤所有的生命都停顿了。
⑥漫山遍野只剩下了冰。柳杉认不出自己了,它的胸径全在冰里面,严严实实成了冰柱,树冠不断地增高着增厚着,成了冰塔。它知道自己活着是要承受重量的,但从不知道是这样巨大的重量。是的,它知道生命总要经受严冬,但不知道世上竟有这般残酷的严冬。
⑦入夜之时雨雪竟然停了。一颗星在天的顶端迟疑着生成。极厚极致密的漆黑中的一个针孔,像是通往别一世界的隧洞。
⑧天边刚一吐白,大阳就升起来了。原来世界上还有大阳,而且还会升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冰灾洗劫过后的世界,满目是浩茫的白,森冷的白,没有星点生命的颜色,极地般清洁,肃静。
⑨柳杉看见自己站立的地方,有一座硕大无比的水晶。那静物大耀眼了,太华丽了,也就是说太美了。所谓的晶莹剔透,所谓的玉树琼枝,这些只在辞藻中存在的东西,它今天都算是看见了。它历经苦难,绝不能容忍苦难演变为饰物。它抵御许久,才明白那物事是它自己。泪水落下来,每一滴泪水在它已经不认识的枝上悬成钻形,那是它的叶片原初的样子。
⑩柳杉发出了它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嘶鸣,响声如雷暴一样,那是来自地心的雷暴,它从体内崩裂,炸开。树干轰鸣着飞起来,根部尖啸着撕碎,通直的木质和那些没有被涂改过的年轮都摊开在阳光下了,面目全非的枝条带着坚硬的冰凌四散而去,一片叮叮当当的脆响,据说那是银铃之声。
⑾它爱这片土地吗?也许,但现在它已经不知道了。
⑿它的一截断枝飞往山下的时候,看见一只雀子,正是在它的枝上做巢的雀子。它冻在一块瓷实的冰砖里面,双翼向两边张开,在逃,却到底没能逃出去。
(选自新浪网筱敏博客,有删改)
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柳杉生存的环境特征。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极厚极致密的漆黑中的一个针孔,像是通往别一世界的隧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历经苦难,绝不能容忍苦难演变为饰物。
答:
“原来世界上还有太阳,而且还会升起”一句用了什么语气?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怎样理解无翅的柳杉爆裂之后最终“飞起来”“四散而去”,而有翼的雀子却“冻在一块瓷实的冰砖里面”“没能逃出去”这样一个结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试题。
白河
彭学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白河就躺在这大山深谷,流淌在这一方天地里。天很高,水很宽,转了弯儿时,只看到两岸夹击的山和山上顶着的一线蓝天了。远看,稠稠粥粥、波澜不惊;近观,推推涌涌、呼呼啸啸。白脊背的鱼从水中蹦跃而起,红翅膀的鸟从天空射将而下,把一河的阳光拨弄得一圈圈的,如旋如涡,如一张看不到字词却隐蔽着好歌好曲的密纹唱片。弥足珍贵的阳光,亦一圈一圈地随水荡开,长出环,长出刺,长出剑,长出细碎的鱼鳞片、金钱眼,射向天空。晃动在河心的南方水乡最为常见的乌篷船,不由使人想起摇篮摇窝,想起母亲嘴边流给孩子们的那首歌。现在,这首歌正蹲在船头,泊在水里,于一个土家女子的手里拍唱,在一个孩子的梦里入睡。那摇橹的汉子,似乎有使不完的劲,烂漫的笑容随他在这船上永居。
两岸的青山,青山的石壁,石壁的丛林,丛林的藤蔓芳草,都齐刷刷地、无一例外地倒插在水里。鱼虾在水里,我们看得见。云天在水里,我们看得见。树梢上伏着的那只鸟,我们看得见。小草上栖着的那只青蛙,我们看得见。就连一根纤纤细草被风吹动时,那摇曳的微风,我们也看得见。这么幽深的水啊!竟能如此清澄、透明、一尘不染,不能不叹为观止。在这清纯真切的水里,我们除了一种超然的享受外,五脏与六腑、心事与灵魂,全都洗得清亮清亮、空明澄寂,一派纯净与爽朗。
抬眼望去,山,高峻连绵,青黝黝,绿蒙蒙,满是森林和植被。光溜溜的石壁上,不时有一棵或一丛的杂木倒挂着,裸露的根系,粗壮而顽强地箍紧石壁,扎进石缝,迎战着河流和自然。杂草自不用说,藤蔓亦结满了嫩嫩的绿叶、紫叶,从石壁的顶端沿山沿河地披挂下来,如瀑如帘,装扮着季节。当石壁一截截一尺尺地笔立上去又笔立下来时,就是万仞悬崖了。
于河于山,悬崖永远是一个棱角分明、孤傲倔强的伟男子,尽管风剥离它、雨侵蚀它,尽管岁月变成冷峻的褐色、白色、黑色、灰色折磨它,它依然峥峥嵘嵘,顶天立地。但于生命,它却不是胜利者和自豪者,我看到生命的植物(比如树、草)在上面顽强生长着,也看到鲜花在上面芬芳地开放。杜鹃花、鸽子花、山荷花、金银花及一些其他的无名鲜花,全都在上面星星点点地生长。令我骄傲的是,我们民族与祖先的智慧与勇敢也生长在这陡峭的万丈悬崖上。
沿了白河,常见一个两个的樵夫,从崖底攀沿上去,采药挖药,虽然没有樵歌,但却有山鹰的翅膀形象。尽管常常有人因此摔下悬崖,葬身鱼腹,但却依然有人一代一代地干下去、斗下去、生存下去。(本文有删节)
请分析文中加点的词“长出”的含义和作用。
答:
请分析文中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
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看得见”“水里”的“鱼虾”“云天”“树梢上伏着的那只鸟”?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答:
文章最后一段所描写的樵夫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分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分析本文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的句式特点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
汪曾祺
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的蒌字,我小时候不知怎么写,后来偶然看了一本什么书,才知道这个字音“吕”。但我查了几本字典,“蒌”都音“楼”,我有点恍惚了。“楼”“吕”一声之转。许多从“娄”的字都读“吕”,如“屡”“缕”“褛”……这本来无所谓,读“楼”读“吕”,关系不大。但字典上都说蒌蒿是蒿之一种,即白蒿,我却有点不以为然了。我小说里写的蒌蒿和蒿其实不相干。读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蒌蒿生于水边,与芦芽为伴,分明是我的家乡人所吃的蒌蒿,非白蒿。或者“即白蒿”的蒌蒿别是一种,未可知矣。深望懂诗、懂植物学,也懂吃的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我所说的“极清香”,很不具体。嗅觉和味觉是很难比方,无法具体的。昔人以为荔枝味似软枣,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我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这是实话,并非故作玄言。
枸杞到处都有。开花后结长圆形的小浆果,即枸杞子。我们叫它“狗奶子”,形状颇像。本地产的枸杞子没有入药的,大概不如宁夏产的好。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叶,即枸杞头。枸杞头是容易采到的。偶尔也有近城的乡村的女孩子采了,放在竹篮里叫卖:“枸杞头来!……”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说“极清香”。春天吃枸杞头,云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样。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俗谓是日以荠菜花置灶上,则蚂蚁不上锅台。
北京也偶有荠菜卖。菜市上卖的是园子里种的,茎白叶大,颜色较野生者浅淡,无香气。农贸市场间有南方的老太太挑了野生的来卖,则又过于细瘦,如一团乱发,制熟后强硬扎嘴。总不如南方野生的有味。
江南人惯用荠菜包春卷,包馄饨,甚佳。我们家乡有用来包春卷的,用来包馄饨的没有——我们家乡没有“菜肉馄饨”。一般是凉拌。荠菜焯熟剁碎,界首茶干[注]切细丁,入虾米,同拌。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作凉菜的。酒席上的凉拌荠菜都用手抟成一座尖塔,临吃推倒。
马齿苋现在很少有人吃。古代这是相当重要的菜蔬。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马苋即马齿苋。我们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她是吃长斋的,这种包子只有她一个人吃。我有时从她的盘子里拿一个,蘸了香油吃,挺香。马齿苋有点淡淡的酸味。
马齿苋开花,花瓣如一小囊。我们有时捉了一个哑巴知了——知了是应该会叫的,捉住一个哑巴,多么扫兴!于是就摘了两个马齿苋的花瓣套住它的眼睛——马齿苋花瓣套知了眼睛正合适,一撒手,这知了就拼命往高处飞,一直飞到看不见!
三年自然灾害,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吃过不少马齿苋。那时候,这是宝物!
【注】界首茶干:高邮界首陈西楼的五香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微黄,颇似鸡肉,清香可口。
本文写了作者故乡的哪些食物?这些食物各有什么特色?
答:
作者说蒌蒿“加肉炒食极清香”,他是如何表现“清香”的?
答:
说到荠菜,作者为什么先写北京市场上卖的荠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文章倒数第二段花了不少笔墨写捉知了的事,这是否游离了本文中心?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答: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句式运用的特点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回家是一种感觉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开。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年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在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觉。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为,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18.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请结合全文分析: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答: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还为了什么?(不超过10字)
答:
19.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
答:
20.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概括,并说说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