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
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与书为友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吸取乐趣与教诲,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学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惟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耳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一如当年,活力永存。
1. 文中引用的“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的含义是什么?
2. 为什么说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读好书的具体的感受是什么?
3.统览全文,经典之籍与世长存的原因是什么?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 |
B.作者认为好书可以守护心灵的原因是,能产生高尚纯美的思想,让人拒绝诱惑。 |
C.人们以书为纽带交友,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说的是因为喜欢同一个作家,所以人们的友谊更纯洁,不带有功利性。 |
D.同好一本书的人,肯定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一样,因为他们都喜欢作者本人,见解感觉相通。 |
E书籍不朽的本质在于它能长久的保存下来,被人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倾听滴水
何羽
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嗒,滴,嗒,然后,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视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察觉的速度攀升。
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闯,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懵,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一片沉重的混浊。
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
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
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这样快速地过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咚”的一声,落入耳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
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是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
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上演着多少出剧目呢?
这滴水之舟,究竟能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
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谁也无法将一滴水永远留住。
天地之间,万籁俱寂,惟有滴水声,如珠玑,如佛音,点点滴滴落心头。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况是脆如蝉翼的生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多少智者,倾听滴水之声,浊心因此而明净,他们顿悟后的长叹落在历史之河中,激起滴水的层层回音,至今不绝如缕。
漫步田野,一颗颗露珠正凝于叶尖。无色,无声。
一忽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们开始闪烁不定,窃窃私语,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光线慢慢移过来,移过来。在一个恰当的角度,聚集。瞬时,灵犀一点,心领神会,回应着阳光的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雍容富丽,金碧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素朴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拥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自身却是剔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
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的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或许,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为了这瞬间的辉煌?
此时,谁敢鄙视,谁敢漠视,这一滴水的存在?
此时,谁还能说,无色与沉默是一种苍白与单调?
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也许,人的一生,还不够用来守望滴水升腾为云的历程,但我不能不信奉这滴水之音。
(选自《散文》,有删节)
1.为什么“幻觉中的滴水声响”会让作者“惊悸”?(2分)为什么说“这滴水是有生命的”?(4分)
。
2.“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为什么?请分点阐述道理。(4分)
。
3.作者从阳光下水滴的光彩,领悟到了“生存智慧”,这“生存智慧”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作简要阐述。(4分)
。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中引用了一些著名的诗句,为的是说明人生的短暂、脆弱,而滴水却永恒、坚韧的道理。 |
B.本文通过倾听滴水而展开联想,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像小水滴一样的人:外表不张扬,内心却无限充实、丰富。 |
C.作者笔下的小水滴,微小与宏大,柔弱与坚韧,平凡朴素与辉煌璀璨和谐统一,令人叹为观止。 |
D.文中写太阳的光芒四射,水滴折射出的炫目的颜色,为的是反衬水滴的“无色”,因为只有无色,才能使人的浊心因此而明净。 |
E.作者在赞美滴水的精神的同时,也惋惜露珠的“闪烁不定”“忽明忽灭”,追求的仅是阳光下的瞬间的辉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没有留住的
冯积岐
大概是风把瞎子吹醒了。瞎子走在街道上,风从屁股后面吹来,把清晨的亮光卷起来给他贴在了背后,瞎子的身后是堆积如山的光明,光明就是长上五条腿也跑不到瞎子的前头来。瞎子的前面是塞得严严实实的黑暗,黑暗像丰收了的小麦一样多。
瞎子手里的竹竿是瞎子眼前的亮点。竹竿在街道上一点,那光亮就像麦苗儿一样长在了街道上,长在了瞎子的所过之处。瞎子身后的亮光是瞎子自己播种的。
瞎子手里的竹竿响动着,鸡啄食一样的声音顺着竹竿爬上去,爬上了瞎子的身体,瞎子的身体上长满了声音。瞎子的嘴里念叨着:“一五、一十、二十……”瞎子不是数他把多少光明丢在了身后,瞎子在数他留下的脚印有多少。
街道上最多的是脚印。大人的、小孩的、男人的、女人的,脚印像大雪一样堆了一层又一层。脚印能留住的话,脚印就把街道憋破了,就把街道堵严了,人也休想走过去。可是,脚印生不出根,长不出芽,风一吹,就没有了,就无影无踪了。人以为脚印会留住的。即使不刮风不下雨不晒太阳,人自己的脚印也留不住。人刚一走过去,又有人的脚印牛的脚印猪的脚印鸡的脚印踩上来了,人的脚印被踩乱了,踩塌了,踩死了,踩没了。
瞎子却数得津津有味,他的兴趣很大。大概知道自己的脚印也是留不住的,他才聚精会神地去数。人活在世上,不知道自己的脚印有多少,人就太糊涂了,而人能把自己的脚印弄清楚,人就太聪明了。瞎子不是为了把自己的脚印弄清楚才去数的,瞎子只是为了数一数,不停地数。瞎子的脚印就是瞎子存在的对应物,面对着自己的对应物瞎子就明白了自己的“在”。既然自己在,自己就要活!眼前一片光明的人未必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瞎子每天都要数,他起码知道,自己的脚印哪些是歪歪扭扭的,哪些像禾苗一样嫩,哪些像镬头般硬,有哪些是凹凸不平的,有哪些像狗舌头一样光滑。他起码知道,他在哪一天是踩着虫子、蚂蚁而过的,他在哪一天是绕着猪和狗而过的,或者说,他把那些禽兽挥走之后,照样行走在街道上,行走在人世间。
街道上先是有了瞎子竹竿的响动声,尔后才有了亮光。街道上的亮光是瞎子的竹竿带来的。瞎子无视在他身后轻俏的风、骚动的风、肆虐的风。你吹吧,你刮吧。反正人的脚印是留不住的,哪怕你把脚印刮到爪哇国去也罢。瞎子知道,他的脚印被风刮在了头顶,像树叶一样绿,像星星一样亮。瞎子知道,他的脚印在人世间。所以,他每天还是要数,不停地数。
1.解释文中加线句的含义。
①瞎子的前面是塞得严严实实的黑暗,黑暗像丰收了的小麦一样多。
答:
②瞎子身后的亮光是瞎子自己播种的。
答:
2.瞎子为什么总是不断地数着脚印?根据文意写出它的原因及其寓意。
答:①
②
③
3.“瞎子手里的竹竿”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分条概述它的作用。
答:①
②
③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不属叙事,也不属抒情,而是阐释一种人生哲理的散文,文章的重点是阐发人生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的道理。 |
B.本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象征,也用到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双关、排比等修辞方法。 |
C.文章重在启示人们珍惜生命,强健人格,像瞎子那样永葆心中的一点亮光,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千万别走歪路邪道。 |
D.文章避开抽象玄奥的述说,而采用形象的、跳跃的、诗的语言,看似扑朔迷离,实则哲理意蕴豁然照彻全篇。 |
E.在构思上,本言颇有特色,一是文眼显现,反复照应,二是说理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1、请从文章结构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
2、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作者说,“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在作者看来,这钟声对张继起着什么作用?
答:
⑵倒数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某一种心情”所指的是什么样的心情?
答:
3、文章最后一段说,当年的状元已被人遗忘,不朽的诗篇却使落榜者张继不朽。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联想和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一首七绝演绎出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感情跌宕起伏,意蕴丰富,可谓推陈出新。 |
B.文章前半部分写了张继的失意落魄,讽刺他消极悲观的一面,后面则写了张继因诗而不朽,赞扬他能正视现实的精神。 |
C.文章的标题一语双关:失眠既指夜不能寐的忧愁,又指超脱人世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
D.捕鱼者“也有撒空网的时候”,“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困难挫折在所难免。 |
E.一般人解读“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都说不仅衬托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将张继当时种种难以言传的心理感受都表达出来了。可是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却读到了另一番意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般说来,人类创造的文化分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大部分。但文化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多彩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被创造出来。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便是人类衍生和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即科普文化。它是人类在科普实践中创造的一类科学而先进的文化。
科普文化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如同谈到人文文化就会想到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和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谈到科学文化就会想到天文、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对自然抽象和总结的成果一样,谈到科普文化,我们也会十分自然地想到包括科普讲座、展览培训、科技节、科普文章、科教影视等一切科普形式和内容在内的科普实践的结晶。
在表现形式、内涵和功能方面,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从而形成交叉和渗透。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都追求真理普遍性。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文文化侧重于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科学文化侧重于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和物质世界的营建,而科普文化则致力于传播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互融合、协调和平衡发展。
科普文化是“为人”和“人为”的文化,是调动并激发人们对科学产生兴趣的文化,是致力于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科普文化既提倡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又提倡有亲切人文情怀的科学精神,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引导人们奋发向上,并同时左右采撷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成果,从而使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交互融合,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珠联璧合,共同支撑现代文明大厦。
1.下列对“科普文化”这一概念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 科普文化致力于传播科学文化,是人类在科普实践中创造的一类科学而先进的文化。
B 科普文化是人类衍生和创造出来的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C 科普文化侧重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 科普文化具有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双重性,因而缺少独特的功能表现。
2. 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A 科普文化可以使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珠联璧合、融为一体、协调和平衡发展。
B 在表现形式、内涵和功能方面,科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是交叉、渗透的。
C 科普文化是科普实践的结晶,包括科普讲座、科教影视等一切科普形式和内容在内。
D 科普文化是一种传播人类文化并以探索人类物质世界为根本目的的文化。
3. 下列对“科普文化是‘为人’和‘人为’的文化”这句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科普文化是致力于提高人的科学素质、需要人类不断科学地创造与发展的文化。
B 科普文化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引导人们奋发向上。
C 科普文化是调动并激发人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
D 科普文化既提倡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又提倡有亲切人文情怀的科学精神。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发展,必将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B 科普文化的普及必能弘扬、传播和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C 科普文化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弘扬人文精神。
D 在科普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科普文化将随着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