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八岁能诗。蔡齐妻以子,用齐遗奏,补将作监主簿。复中进士第,为高密广平院教授。英宗求直言,庠上书论时事。帝以示韩琦,琦对之“未识”,帝益嘉重。日食甫数日,苑中张具待幸,庠言非所以祗天戒,诏罢之。会圣宫修仁宗神御殿,甚宏丽。庠言:“天子之孝,在继先志,隆大业,不在宗庙之靡。宜损其制,以昭先帝俭德。”奉宸库被盗,治守藏吏。庠言:“皇城几察厉禁,实近侍主之,当并按。”仁宗外家李珣犯销金法,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帝不豫,储嗣未正,庠拜疏谓:“太子,天下本。汉文帝于初元即为无穷计。颍王长且贤,宜亟立,使日侍禁中,阅四方章奏。”帝皆行之。  
神宗立,迁殿中侍御史,为右司谏。言:“中国御戎之策,守信为上。昔元昊之叛,五来五得志,海内为之困弊。今莫若示大信、舍近功,为国家长利。”奉使契丹。故事,两国忌日不相避。契丹张宴白沟,日当英宗祥祭①,庠丐免,契丹义而听之。
除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庠计一路②之产,铁利为饶,请复旧冶鼓铸,通隰州盐矾,博易以济用。又请募民入粟塞下,豫为足食。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契丹侵霸州土场,或言河北不可不备。庠上五策,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庠不肯屈事王安石。安石欲见之,戒典谒者曰:“今日客至勿纳,惟刘尹来,即告我。”有语庠者曰:“王公意如此,盍一往见。”庠谓:“见之,何所言?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竟不往。奏论新法,神宗谕之曰:“奈何不与大臣协心济治乎?”庠曰:“臣子于君父各伸其志。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契丹建牙云中,遣骑涉内地,边吏执之。契丹檄取纷然,又遣使议疆事。众疑其造兵端,欲大为备。庠奏言:“云朔岁俭,军无见粮。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元祐初,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卒,年六十四。宣仁闻之曰:“帅臣极难得,刘庠可惜也。”庠有吏能,淹通历代史,王安石称其博。卒后,苏颂论庠治平建储之功,诏褒录其子。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①祥祭:亲丧满十三个月或二十五个月的祭祀②路:宋时的行政区划。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庠言非所以天戒祗:恭敬
B.在继先志,大业隆:兴盛
C.宜其制损:损害
D.储嗣未正:确立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庠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
①庠上书论时事,帝嘉重    ②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
③颖王长且贤,宜亟立      ④日当英宗祥祭,庠丐免
⑤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⑥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庠经常向英宗提出规谏。英宗为仁宗修神御殿,非常宏丽,刘庠认为不应奢靡;奉宸库被盗后,刘庠主张应连同主管此事的近侍一并惩罚。
B.刘庠能妥善处理外交问题。在宋与契丹的关系上,他认为守信义最重要;出使契丹,他认为按照先例在先皇的忌日契丹不应该摆宴席,得到契丹同意。
C.刘庠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注民生。担任河东转运使,他恢复废弃的冶炼场所,开通隰州的盐路,开展贸易;他又招募民众往塞下转运粟谷,以备足粮食。
D.刘庠对王安石新法不以为然。王安石想会见他,但刘庠始终不肯见;当神宗问他为什么不与大臣同心协力时,刘庠说他只知道侍奉君王,不敢攀附王安石。

把上面文言文中的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                                                                                        
⑵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荣所从胡骑杀朝士既多,不敢入洛城,即欲向北为迁都之计。荣孤疑甚久,武卫将军泛礼固谏。辛丑,荣奉帝入城。帝御太极殿,下诏大赦,改元建义。从太原王将士,普加五阶,在京文官二阶,武官三阶,百姓复租役三年。时百官荡尽,存者皆窜匿不出,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赦于阙下。洛中士民草草,人怀异虑,或云荣欲纵兵大掠,或云欲迁都晋阳;富者弃宅,贫者襁负,率皆逃窜,什不存一二,直卫空虚,官守旷废。荣乃上书,称:“大兵交际,难可齐壹,诸王朝贵,横死者众,臣今粉躯不足塞咎,乞追赠亡者,微申私责。无上王请追尊为无上皇帝,其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三品赠令、仆,五品赠刺史,七品已下白民赠郡镇;死者无后听继,即授封爵。又遣使者循城劳问。”诏从之。于是朝士稍出,人心粗安。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荣犹执迁都之议,帝亦不能违;都官尚书元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事,而固执也!且河阴之事,君应知之。” 谌曰:“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奈何以河阴之酷而恐元谌!谌,国之宗室,位居常伯,生既无益,死复何损,正使今日碎首流肠,亦无所惧!”荣大怒,欲抵谌罪,尔朱世隆固谏,乃止。见者莫不震悚,谌颜色自若。后数日,帝与荣登高,见宫阙壮丽,列树成行,乃叹曰:“臣昨愚暗,有北迁之意,今见皇居之盛,熟思元尚书言,深不可夺。”由是罢迁都之议。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二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御太极殿 御:登上。
B.从太原王将士 从:使------跟随
C.贫者襁负 负:背着。
D.死复何损 损:减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向北为迁都之计 荣犹执迁都之议
B.生既无益 既来之,则安之
C.荣乃上书 尔朱世隆固谏,乃止
D.何关君事,而固执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朝廷安抚民心的做法的一组是:
(1)、遣使者巡城劳问 (2)、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
(3)、自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 (4)、下诏大赦,改元建义
(5)、直卫空虚,官守旷废 (6)、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

A.(1)(3)(5) B.(2)(4)(6)
C.(1)(2)(3) D.(4)(5)(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朱荣极力主张迁都北方,是因为他所率领的胡人骑兵杀朝廷大臣太多,怕定都洛阳,众怒难犯,于己不利。
B.尔朱荣护送皇帝(孝庄帝)进入洛阳城后,跟随他的将士全部都得到晋升,为此引起了元谌的不满。
C.尔朱荣为迁都之事与元谌发生争执而十分恼怒元谌,想当场就治元谌的罪,被尔朱世隆死死劝住。
D.尔朱荣进入洛阳后跟随皇帝登高远眺,看到壮丽雄伟的宫殿,才觉得元谌坚决要定都洛阳的主张是正确的,于是他便打消了迁都的主张。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题目
仇览字季智,陈留考城人也。少为书生淳默,乡里有数,无知者。年四十,县召补吏,选为薄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其年称大化。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览惊曰:“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亲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至子以不义乎?”母闻感悔,涕泣而去。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次,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卒成孝子。
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暑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涣谢谴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今日太学曳长裾,飞名誉,皆主薄后耳。以一月奉为资,勉卒景行。”
览入太学,时诸生同那符融有高名,与览比宇,宾客盈室,览常自守,不与融言。融观其容止,心独奇之,乃谓曰:“与先生同乡壤,邻房牖,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览乃正色曰:“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读其中!”高揖而去,不复与言。后融以告郭林宗,林宗因与融贵刺就房谒之,逐请留宿。林宗嗟叹,下床为拜。
览学毕归乡里,州郡并请,皆以疾辞。虽在宴居,必以礼自整。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妻子庭谢,侯览冠,乃敢升堂。家人莫见喜怒声色之异。后征方正,遇疾而卒。
(节选自《后汉书》)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苦身投老 投:接近 B.政尚严猛 尚:尚且
C.虽务经学 务:致力 D.虽在宴居 宴:安闲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之)以田桑。
B.因为(元)陈人伦孝行。
C.今日太学(其人)曳长裾,飞名誉,绵主簿后耳。
D.高揖而去,不复与(览)言。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仇览重视教育感化的一项是 ( )
①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果菜为限,鸡豕有数。
②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
③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
④譬以祸福之方,元卒成孝子。
⑤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谈其中。
⑥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仇览为官,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生产;重视教化,使被母亲控告不孝的陈元成为孝
子。
B.王涣对仇览不治罪而感化陈元的一类做法不满,于是仇览离任去太学学习。
C.仇览在太学坚定心志专心学习,当时游谈成风,他不参与,使郭林宗由衷饮佩。
D.仇览学毕回乡,看重操守,不愿做官,居家严格要求自己和妻子儿女。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6—9题。
佟 客
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每慷慨自负。偶于途中遇一客,跨蹇①同行。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适自海外归耳。”董曰:“君遨游四海,阅人綦②多,曾见异人否?”佟问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佟曰:“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董又奋然自许,即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董授之。展玩一过,曰:“此甲铁所铸,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仆虽未闻剑术,然有一剑颇可用。”遂于衣底出短刃尺许,以削董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董骇极,亦请过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邀佟至家,坚留信宿。叩以剑法,谢不知。董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
更既深,忽闻隔院纷挐③。隔院为生父居,心惊疑,近壁凝听,但闻人作怒声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顷,似加榜掠,呻吟不绝者真其父也,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此去恐无生理,宜审万全。”生皇然请教,佟曰:“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仓皇未已,闻佟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烛之已杳。逡巡出,则见翁赴邻饮,笼烛方归,惟庭前多编管遗灰焉。乃知佟异人也。
异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来臣子而不能死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昔解缙与方孝儒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约归后,不听床头人呜泣哉?”
  邑有快役某,每数日不归,妻遂与里中无赖通。一日归,值少年自房中出,大疑,苦诘妻。妻不服。既于床头得少年遗物,妻窘无词,惟长跪哀乞。某怒甚,掷以绳,逼令自缢。妻请妆服而死,许之。妻乃入室理妆;某自酌以待之,呵叱频催。俄妻炫服出,含涕拜曰:“君果忍令奴死耶?”某盛气咄之,妻返走入房,方将结带,某掷盏呼曰:“咍,返矣!一顶绿头巾,或不能压人死耳。”遂为夫妇如初。此亦大绅者类也,一笑。(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 跨蹇(jiǎn):骑着毛驴。② 綦(qi):很。③拏(ná):纷乱。④坐名相索:点名要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慷慨自负 每:常常 B.适自海外归耳 适:刚刚
C.烛之已杳 烛:点燃 D.乃知佟异人也 乃:才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董生“慷慨自负”的一组是(3分)
①董又毅然自许 ②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 ③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
④邀佟至家,坚留信宿 ⑤董按膝雄谈 ⑥自酌以待之,呵叱频催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董生有狂妄白大的缺点,既不白知,也不知人。遇到佟客,夸耀自己的宝剑何其锋利,然而其剑根本无法与佟客削铁如泥的利刃相提并论。
B.父亲被盗贼拷打时,董生壮气冲天,寻弓觅矢,要与盗贼拼命,其行为恰恰印证了他是一个孝子,最终还是佟客仗义出手,帮其退贼。
C.蒲松龄认为,想要尽忠孝,是人人都具有的基本品质,然而,最终是成为义士还是懦夫,往往就在一转念之间。
D.某快役发现妻子与人私通之事,十分恼怒,强令妻子白缢以谢罪,可最终还是没能忍下心。
9.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十℃汉语。(9分)
(1)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
译文:
(2)叩以剑法,谢不知。
译文:
(3)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安禄山,未有闻。与朱泚同里闬,少相狎近。此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廷玉有沉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廷玉间语论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起、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划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论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挠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吾得名。”泚不能屈,待如初。又有朱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廷玉遂蒇(chǎn,完成)朝事。而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wò优厚)。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滔已破田悦,寝傲肆自用。左右有恶廷玉者,妄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泚恚滔夺其军,不从。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论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玉、体微以慰滔。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至麾下支解之。”将行,帝劳廷玉曰:“尔始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廷玉至蓝田驿,人曰左巡使郑詹:“商於道险,不可往。”詹追使趋潼关。廷玉告子曰:“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今吏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节选自《新唐书蔡廷玉传》)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
译文:
(2)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
译文:
(3)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此书云云。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 9题。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
B.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排列,比照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怖:内心惊悸,害怕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嘉为先言于秦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于”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8.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选部分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舞阳——倚桂笑骂”等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竞“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舞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擿”,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