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无价之宝
丛林中走出四个男人。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面容疲惫,步履艰难,简直像刚从死牢中逃出的囚犯。
走在前面的两个人一起扛着一只沉重的木箱。后面那两个则拄着拐杖。他们原本素不相识,都是被探险家马格拉夫招聘来参加原始森林探险的。但是,不久前,马格拉夫被可怕的热病夺去了生命,只剩下这群龙无首的四个人了。
他们无法理解马格拉夫那股探险的热情(如果是为了寻找金矿,那又另当别论)。要不是他给的酬金高昂,他们是绝不会陪他进行这趟狂热的探险的。马格拉夫总是热情洋溢地微笑着说:“科学家发现的东西远比金子的价值还要贵重。”
马格拉夫死了。他们原以为他的行动终于以失败告终。可是,现在看来,事情并非如此。他临终前给他们留下了这口神秘的、沉重的箱子。这是他在已知自己死期将近时,背着他们将其钉好,并密封起来的。
“要把它送出去,由你们四人合作——两人一组地轮流抬它。”他嘱咐道,“希望每个人都向我保证:在把它安全送到目的地之前,绝不离开它。地址就在箱盖上。如果你们能将它安安全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他就住在丛林外的海边。你们能答应我吗?”
他们都郑重地向他许了诺,因为这是一个他们都很尊重的人的遗言,他们怎能不遵从他呢?在这可怕的原始森林中,每当他们由于心灵受到单调乏味的腐蚀而几乎相互充满敌意的时候,总是马格拉夫把他们团结起来。他用自己的精神力量不断地感染他们,鼓舞他们,使得这支小小的探险队战胜了无数次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今他与他们永别了。可是他留下的这口神秘的木箱,还有他要求他们对他所作的承诺,却代替他成了联结这四个人的精神纽带。
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一共四个人:大学生巴里、大个子的爱尔兰厨师麦克里迪、水手吉姆·塞克斯和约翰逊——他是马格拉夫从一间湖滨酒吧里找来的。
水手塞克斯有一张地图。每当他们停下休息时,他总要将它掏出来,仔细地研究一番。他会用手指点着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从地图上看,它并不遥远,可是,要走到那儿,真是谈何容易啊!
丛林越来越浓密了。危险和恐惧不断向他们袭来。这时,他们是多么怀念马格拉夫啊!因为,他总能在困难的时候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鼓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总能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
开始,他们还在互相交谈。对他们来说,能听到别人的声音似乎也是一种慰藉。但很快地,他们便发现,谈话似乎只会加重箱子的重量,增加身体的疲劳,于是他们沉默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比沉默更糟糕的东西:在各人的心中,反复交叠地出现了对亲人和家庭的渴念,对同伴的猜忌和对密林及死亡的恐惧。唯一能支撑这个集体的,是马格拉夫留下的箱子。尽管它显得越来越沉重,但当未来几乎成为梦幻时,只有它是实实在在的。是它,促使着心力交瘁的他们继续前进;是它,在他们濒于分裂时,将大家联合起来。
他们对它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既像囚徒憎恶自己的枷锁一样痛恨着它,又像地狱里的人渴求光明天使一样敬仰着它。
这口神秘的木箱里,到底装着什么宝贝呢?他们根据各人的想象力进行着各种猜测。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高尚的马格拉夫绝不会欺骗他们。因此,他们相互间也存有戒心:绝不能让某个人独吞了这批无价之宝。其实,这担心是十分多余的。正如马格拉夫所说,非得四个人齐心合力,才能把这口沉重的箱子抬出去。
这一天终于到了!大森林那堵严密的绿色高墙豁然打开了,他们来到了丛林的边沿。这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
最终他们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找到了麦克唐纳先生。这个穿着一件油迹斑斑的白大褂的老头儿热情地接待了这四位从可怕的密林中死里逃生的人。
他们饱餐一顿后,约翰逊舔了舔干燥的嘴唇,有点儿难为情地提起了马格拉夫许诺的报酬问题。
老头儿听完,却爱莫能助地把手一摊,歉然地说:“可是,朋友们,我什么也没有。除了对你们表示感谢之外,我没有什么可以酬答你们的。马格拉夫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你们实践了对他的诺言,我万分感谢你们,但我却无法酬答诸位。”
约翰逊指着箱子说:“在这里面。”
塞克斯也热切地重复道:“在箱子里面。”
“请把它打开吧。”四个人异口同声地要求道。
他们动手拆箱子。一层一层全是木头。约翰逊说:“这是开的什么玩笑呀?”
可是塞克斯说:“我听见声音了!我好像听见喀哒声了,快来看!”四个人都围拢过来。然而,麦克唐纳从箱子里掏出来的,却是一块块毫无价值的普通石头!
麦克里迪失望地说:“我早就觉得那人有点儿疯,说什么箱子里有比金子还贵重的无价之宝!”
“不!”巴里迅速地说,“我记得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如果你们能将它安安全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
“那又怎么样呢?”麦克里迪恼怒地嚷道。
巴里将自己和同伴轮流打量了一遍,他脑海里重现了他们在原始森林中可怕的经历。他仿佛又见到了路旁的堆堆白骨。他记起人们在他们进入森林前的告诫:单枪匹马在森林里闯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
他们终于明白了。小说首段对四个人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箱子“一层一层全是木头”,没有“无价之宝”。这一结局虽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请在文中找出两处伏笔并简要分析。(6分)
马格拉夫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6分)
小说中反复提到的“无价之宝”内涵丰富,阅读文本后,你认为可以有哪些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简答题
(1)《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群芳行令,宝钗摇得牡丹签,上云"任是无情也动人"。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
(2)《茶馆》第三幕,在得知来到茶馆的"老的不像样子了"的人是秦仲义时,王利发对他说:"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这里的"大改良"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王利发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天津的开合桥
茅以升
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现在,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南运河上有金华桥,子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金钢桥、金汤桥、解放桥。这些都是开合桥。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
对陆上交通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不了桥。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水陆交通之间的一个矛盾。为了陆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天津开合桥多,就是这个原因。
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联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好过船。一种是"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一种是"吊旋桥",把一孔桥分为两叶,每叶以桥墩支座为中心,用机器转动,使其临空一头,逐渐吊起,高离水面,这样两叶同时展开,就可让出中间航道,以便行船。一种是"推移桥",把一孔桥用机器沿着水平面拖动,好像拉抽屉一样,以便让出河道行船。
开合桥桥面不必高出地面,不用引桥,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特别是,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既非全开,又非全合,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水陆都不能通行,这在运输繁忙的都市,如何能容许呢?因此,在桥梁史上,开合桥虽曾风行一时,但在近数十年来,就日益减少了。
那么,开合桥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应当说,有几种改进的可能:一是将桥身减轻,改用新材料,使它容易开动;二是强化桥上的机器,提高效率,大大缩减开桥合桥的时间;三是利用电子仪器,使桥的开合自动化,以期达到每次开桥时间不超过3分钟,如同十字道口的错车时间一样。这些都不是幻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引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
B.在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
C.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需绕道。
D.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合桥成为天津的"特产",与天津河流水位涨落差距特别大密切相关。
B.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
C.除平旋桥之外,升降桥、吊旋桥、推移桥这三种都属于一孔桥。
D.改进开合桥的关键是尽可能缩减桥的开合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3)请结合全文,概括开合桥的优缺点。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书家和善书者
沈尹默
"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检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丝毫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B.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
C.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于书家的行列。
D.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习惯被破坏有关。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之为笔法。
B.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画,别有风致。
C.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D.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3)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表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位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酬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荫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还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工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及"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B.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写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处已有了更多体会。
D.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2)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婉,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 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 【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
形胜:外形优美 |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
幽闲:清静闲适 |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3)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4)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5)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