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下列句中的“以”和“具以报项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数谏故 | B.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C.以土砾凸者为丘 | D.祭以尉首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计策,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
D.范增性情刚直。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平得宰天下 使: ②人或谗之 或:
③破楚必矣 破: ④汉王以为然 然: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②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一)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10—l4题。 (16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战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如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而 戍 死 者 固 十 六 七(2)乃 诈 称 公 子 扶 苏、项 燕、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将军身被坚执锐( )(2)复立楚国之社稷()
(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4)尉果笞广()、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导致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分)
答:导火线:
根本原因:、陈胜、吴广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有① ② (只限每空4字)
、“”一句表达了陈胜敢作敢为,反抗权贵的反叛精神。
阅读文言文《马说》,回答7—11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执策而临()之.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虽有千里之能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C.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
.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有人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你同意哪个观点?请说明理由。
(四)[古典文学]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选自《醉翁亭记》)
【乙】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觥筹:(2)特立:.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⑵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译文:.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在遭遇坎坷磨难时,甲乙两文的作者仍然能从生活中寻找到“乐”。这种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
(二)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联系两段文字,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的 。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胄: (2)箪: (3)夙: (4)所以: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
(五)【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4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乙】及陈涉起,沛(沛县)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官名)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崐背(背叛)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借此胁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邦)。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给)沛父老,为陈(陈说)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以应诸侯。、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A、吴广素爱人() B、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愿君召诸亡在外者() D、逾城保刘季()、下列4组句中划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乃令樊哙召刘季沛令后悔 | B.以激怒其众沛令欲以沛应之 |
C.今欲崐背之欲诛萧、曹 ![]() |
D.陈胜自立为将军立以为沛公 |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且/壮士不死/即巳 | B.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D.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陈涉、吴广发动起义,萧何刘季等响应起义,他们各采取什么策略?陈、吴发动起义取得成功、沛令响应起义却遭杀身之祸,原因何在?请分别作简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