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③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
正之:孙侔的字。与王安石、曾巩是好友。
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轥(lì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论世】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古人不轻易写文章。而一旦写了,就一定能表现出自己的胸襟抱负。
王安石这个人,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会风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第四名;他散文、诗词都很擅长,并且绝不同于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现在治国上,因此皇帝才会让他进行变法。
苏轼、司马光这些政治上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连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过特立独行,传说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干,不免目下无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登飞来峰》,就知道他的气魄之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是怕“高处不胜寒”,但是他乐“在最高层”,没有人在他眼里。
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
【引诗咏志】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4处)。
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⑴予慕而之(      )               ⑵足未尝相也(      )
⑶子固作《怀友》一首予(    )     ⑷而 于其室(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
B.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
C.“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
D.《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

《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上述材料中说“因此他也是贤人。”你认为王安石是“贤人”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

(节选自班固《汉书》)

【注释】①事:此指交战。②输:送出。③见:被。④死:为……而死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元方入门不顾

C.遂许先帝以驱驰

杂然相许

D.上使使问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

皆以美于徐公

B.不效,则治臣之罪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如此而匈奴可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以田畜为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②臣生与人亡所争。

(4)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5)【甲】文寓情于事,恳切得体。叙殊遇,曰“三顾臣”、“咨臣”、“寄臣以大事”,叙报效,则曰“许先帝”、“受任”、“恐托付不效”。通篇洋溢着①“  “(用文中语句作答)的至诚忠爱之情,汉朝名将霍去病征战匈奴有功,汉武帝要给他造一栋大宅,霍去病不要,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清人顾炎武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卜式一介平民,却拥有②“  ”(用【乙】文中语句作答)的见识与胸怀,令人肃然起敬!诸葛亮和卜式都能为国分忧,具有③  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余东园有小山,环山为池,畜鱼苗二千。比年视之,头可一斤许,明年可二斤,又明年有三斤者。仅取数头,即池无遗育矣。但见残鳞朽骨,零落山隈.伺之,见一獭于沟中,捕之不能得,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

余别畜鱼一千八百于塘桥池,池可二亩,一年有二斤者。明年六月暴雨后,死而浮者三,各四斤许,明日浮者十七,又明日浮者二十四,急取粪清数桶入池中,乃止。至冬则二年矣,举网捕之,余谓当得鱼数千斤,时有西乡人在旁曰:“可得三百斤耳。”网之,果得三百斤。余问其故,曰:“鱼多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问鱼苗几何,余谓一千八百石。西乡人曰:“多矣!此池止可畜二百石,入草六七担。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鱼腹即胀,不能堪,头插泥中死矣。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躯,冬长脂,一年即大者五斤,小者四斤,一无所损。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复长矣。”

西乡人盖养鱼为生者,故知之甚悉。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若非西乡人言,獭亦冤哉。

(选自明•冯汝弼《佑山杂说》,有改动)

【注释】①畜(xǜ):富养。②比年:到了一年。③限(wēi):山或水弯曲的地方。④獭(tǎ):水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头可一斤许

  

②网之,果得三百斤

  

③问鱼苗几何

  

④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余谓獺食吾鱼数千斤矣。

②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

(3)“我”两次养鱼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

(4)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述西乡人的养鱼经验。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为蒲亭长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 近 日 过 元 舍 庐 落 整 顿 耕 耘 以 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④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四十余日,整衣冠就,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往之女家  

②或败奔  

③同敞危坐不去  

④适同敞自灵川至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天下之大道

录毕,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

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以是服同敞。

②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匀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种:指越国大夫文种。②成:讲和,和解,③质:人质。④罢:通“疲”,⑤胙:祭肉。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厚遇宾客

③为质于吴

④勾践已去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使范蠡治国政

②使老有所终

B.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

②忠之属也

C.①以淮上地与楚

②念无与为乐者

D.①与鲁泗东方百里

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

②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

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