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仪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史记·张仪列传》节选)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于是之赵”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张仪之来也, | B.以求通子之愿 |
C.无御之者 | D.辍耕之垄上 |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相怀疑张仪偷盗了玉璧并拷打他,张仪毫不在意,坚持游说诸侯。 |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苏秦为了保住“合从”的结果,想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 |
C.张仪求见苏秦,可苏秦却不以礼相待,并多次责备他,于是张仪愤而离去。 |
D.张仪认为自己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想到秦国可能接受他的政治理想,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已而楚相亡璧 亡: ② 掠笞数百 笞:
③子不足收也 足: ④ 独秦能苦赵 苦: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2)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古文阅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徵论隋炀帝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自知(曾经) | B.炀帝恃其俊才(仗着) |
C.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肯定、称赞) | D.文辞奥博(丰富) |
翻译下列句子。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用自己的话说说隋炀帝为什么“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河中石兽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是非曲直 | B.果得于数里外/心安理得 |
C.沿河求之/求全责备 | D.尔辈不能究物理/理所当然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讲学家和老河兵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文言文阅读
阅读《狼》完成16——21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填空题:
《狼》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_》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4分)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试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狡猾特点。(找原文回答)
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课内阅读。
阅读《学弈》,按要求做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分别用“________”和“~~~~~~~~”画出两个学下棋的人的不同表现。
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写出它的反义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