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仪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史记·张仪列传》节选)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于是之赵”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张仪之来也, | B.以求通子之愿 |
C.无御之者 | D.辍耕之垄上 |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相怀疑张仪偷盗了玉璧并拷打他,张仪毫不在意,坚持游说诸侯。 |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苏秦为了保住“合从”的结果,想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 |
C.张仪求见苏秦,可苏秦却不以礼相待,并多次责备他,于是张仪愤而离去。 |
D.张仪认为自己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想到秦国可能接受他的政治理想,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已而楚相亡璧 亡: ② 掠笞数百 笞:
③子不足收也 足: ④ 独秦能苦赵 苦: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2)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请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差可拟:⑵因风起:
⑶尊君在不:⑷相委而去: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⑵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
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批驳友人的?
⑵元方自己的行为与他的言语之间有没有矛盾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以光先帝遗德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引喻失义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翻译下列句子。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在本奏章中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 的真挚情感。从选文中来看,“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注释: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借者无不皆给⑵ 遂焚之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看了“阮裕焚车”的故事后,你有何感想?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 期日中( ) (2) 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一样的是()(2分)
A.下车引之 |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C.择其善者而从之 | D.曲肱而枕之 |
翻译下列句子。(2分)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元方是否失礼? (2分)
阅读《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落英缤纷缤纷:(2)屋舍俨然俨然:
(3)渔人甚异之异:(4)寻病终寻: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3分)
请问,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