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仪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史记·张仪列传》节选)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于是之赵”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张仪之来也, | B.以求通子之愿 |
C.无御之者 | D.辍耕之垄上 |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相怀疑张仪偷盗了玉璧并拷打他,张仪毫不在意,坚持游说诸侯。 |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苏秦为了保住“合从”的结果,想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 |
C.张仪求见苏秦,可苏秦却不以礼相待,并多次责备他,于是张仪愤而离去。 |
D.张仪认为自己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想到秦国可能接受他的政治理想,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已而楚相亡璧 亡: ② 掠笞数百 笞:
③子不足收也 足: ④ 独秦能苦赵 苦: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2)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长跪而谢之②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③亲尝教以兵④许由无天下之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阅读两则选文,完成下题。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含义。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根据选文,请分别写出出自(甲)文和(乙)文的一个成语
甲文描绘的理想境界和乙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文,完成下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饭疏食饮水: ④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 |
B.友人惭,下车引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C.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
D.人不知而不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文②③④章都是讲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解释下列词语。
(1)内集: (2)未若: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文中哪一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文章最后一句补充交代“兄女”的身份,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 ,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②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③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原:原国。②击金:敲锣,古代作战收兵信号。③卫人:卫国人。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原三日即下矣
A.原/三日即下矣 | B.原三/日即下矣 |
C.原三日/即下矣 | D.原/三日即下/矣 |
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期(约定 ) (2)信(诚信、信用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晋文公攻打原国为什么只打了十天就撤退了?
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