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家庭有甲、乙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是显性遗传病,该病在自然人群中患病的概率为19%,另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下图是该家庭的系谱图,其中Ⅱ-5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其他成员的染色体正常。回答以下问题。

(1)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导致Ⅱ-5的性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______产生了不正常的配子,假如该个体同时产生的另一种异常配子与其配偶的正常配子结合,发育成的个体(均视为存活)的性染色体的组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Ⅱ-3和Ⅱ-4结婚后生育一个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        
(4)对甲病患者检测发现,正常人体中的一种多肽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在患者体内则只含有前45个氨基酸。这种异常多肽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由此导致正常mRNA第      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5)对乙病利用分子杂交技术进行基因诊断,其基本过程是用标记的DNA单链探针与        进行杂交。为快速制备大量探针,可利用             技术。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科学家利用某群落中的大、小两种鬣蜥进行实验。实验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


实验设置
结果
干旱
A组:不做处理

B组:将大鬣蜥移走
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A组明显增加
C组:将小鬣蜥移走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A组略有增加
湿润
D组:不做处理

E组:将大鬣蜥移走
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D组差别不大
F组:将小鬣蜥移走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D组差别不大

(1)从干旱年份A组、B组的实验结果分析,推测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再将C组与A组比较后,可以排除两种鬣蜥间有 .关系。
(2)从湿润年份D组、E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出现E组结果的原因是。根据气候条件分析,A、D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组;所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强的是组,原因是
(3)从实验过程来看,同一个种群的K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4)除了上述实验外,人类可以砍伐森林、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建立人工群落,对群落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人类活动 .

玉米矮生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为研究某种矮生玉米的矮生突变体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玉米茎的长度,并计算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玉米茎伸长量的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赤霉素对正常玉米茎有作用,而对几乎无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的特点;玉米茎对更敏感。
(3)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能,不能)使矮生玉米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玉米不属于突变体。
(4)从图显示的结果看,两种玉米茎中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该结果(支持/不支持)上述推测。

南瓜皮色分为白色、黄色和绿色,皮色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H、h和Y、y表示。现用白甲、白乙、黄色和绿色4个纯合品种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黄×绿,F1表现为黄,F1自交,F2表现为3黄∶1绿;
实验2:白甲×黄,F1表现为白,F1自交,F2表现为12白∶3黄∶1绿;
实验3:白乙×绿,F1表现为白,F1×绿(回交),F2表现为2白∶1黄∶1绿;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南瓜皮色遗传(遵循/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南瓜皮的色素、酶和基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若H基因使酶1失去活性,则控制酶2合成的基因是,白甲、白乙的基因型分别为
(3)若将实验3得到的F2白皮植株自交,F3的皮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4)研究发现,与正常酶1比较,失去活性的酶1氨基酸序列有两个突变位点,如下图:

据图推测,h基因突变为H基因时,导致①处突变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导致②处突变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失活的酶1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小于正常酶1,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蛋白质合成

图甲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虚线表示呼吸作用速率。图乙为该植物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示意图。b、c点的光照强度分别是Lb和Lc,图丙为探究绿色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测量装置,将甲叶片密封在一个玻璃器皿中,其中放置一个小烧杯。请据图回答:

(1)由图甲可知,与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
(2)当环境温度为40℃时,该植物的有机物净积累量为mg/h。理论上预计,在温度为条件下,植物生长状况达到最佳,已知乙图是在此温度条件下绘制而成的曲线,理论上分析,如果温度改变为45℃,图中b点将向移。
(3)乙图中c点表示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测定人参愈伤组织中ATP的含量,以研究人参细胞能量代谢的特点。
实验原理:荧光素在荧光素酶、ATP等物质参与下,进行反应发出荧光;用分光光度计可测定发光强度;当荧光素和荧光素酶都足量时,在一定范围内,ATP的含量与发光强度成正相关。
实验步骤:
一、ATP的提取:称取一定量的人参愈伤组织,研磨后沸水浴10min,冷却至室温,离心,取上清液。
二、ATP的测定:吸取一定量的上清液,放入分光光度计反应室内,并注入适量的所需物质,在有氧等适宜条件下进行反应,记录发光强度并计算ATP含量。
请回答:
(1)步骤一中的沸水浴处理,使酶的被破坏而失活。
(2)步骤二注入的物质中,属于反应物的是。分光光度计反应室内能量的转换形式是_。
(3)荧光素酶价格昂贵,为能准确测定出ATP的含量,又能节
省酶的用量,学习小组探究了“测定ATP时所需荧光素酶溶
液的最佳浓度”,实验结果如图。

①学习小组配制了1×10-8mol/L ATP标准液、和70mg/L的荧光素溶液(过量)溶液进行实验。
②结果表明:
图中_点所对应的荧光素酶浓度为最佳浓度。
图中e、f、g点所对应的荧光素酶浓度不同,但发光强度相同,这是因为
(4)ATP测定对食品卫生监控有重要意义。食品卫生检验人员利用上述生物发光法测定某熟食品样品中细菌的ATP总含量,测算出了细菌的数量,从而判断食品污染程度。做出上述判断的理由是:每个细菌细胞中ATP的含量
(5)下列生理过程中,不消耗ATP的一组是()

A.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 B.染色体的复制和运动
C.胰岛素的分泌 D.质壁分离和复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