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美国柯达公司130多年的兴衰史,见证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柯达公司发展大事记
1879年,美国人乔治·伊士曼为自己的干版涂片机器申请专利。
1883年,伊士曼发明胶卷。
1888年,第一台可拍摄100张相片的柯达相机问世,伊士曼设计了:“您只需按一下按钮,其余的我们来做”的广告词刊登在杂志、报纸上,该广告很快便家喻户晓。
1898年,柯达在英国成立子公司,成为跨国集团公司。
1919年,伊士曼设立了分红,每位员工都可获得高于工资的奖金。他还将其拥有的三分之一公司股票赠与其员工,再后来他开始履行建立退休金、人寿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计划。
1929年,推出第一盘为有声电影设计的彩色胶片。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1963年,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的历史瞬间被柯达相机拍下。
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用柯达立体摄像机拍下“人类一大步”。同年,柯达因开发供电视使用的快速彩色胶片冲洗而获艾美奖。
1986年,设计制造了全球第一部140万像素影像感应嚣,该技术被美国航天局用于探索火星。
1998年,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全行业合资计划”,柯达与厦门、汕头等6家国有胶卷企业进行合资合作。
2012年,由于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转向数码市场的步伐缓慢,巨额亏损使柯达向法院提交破产保护文件。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柯达公司迅速崛起的原因。
(2)伊士曼在企业管理方面十分重视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对此你如何评价?从1930年的统计数据看,柯达公司在该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
(3)请概括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全行业合资计划”的背景。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柯达公司为人类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有人说“柯达成也胶卷,败也胶卷”,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大体上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其中前两次是:19世纪60年代到1911年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1911年到1913年孙中山的议会民主政治模式。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萧功秦教授评价晚清的开明专制化模式是“旧瓶装新酒”,其中“旧瓶”是指什么?“新酒”又是指什么?
(2)概括孙中山的议会民主政治模式有哪些内容?
(3)孙中山的议会民主政治模式主要借鉴了美国的经验。美国的近代民主政体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其基本原则有哪些?

选官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范晔《后汉书﹒樊条传》
材料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
材料三中国历代开科取士录取文、武状元人数一览表

朝代
年代
开科次数
登科人数
有名可查一甲人数
武状元人数
备注
进士
诸科
特奏
小计
状元
榜眼
探花
唐朝
618—907年
263
6656


6656
158
29
19
41

宋朝
960—1279年
118
42459
16336
38477
97272
118
95
83
78

材料四 1905年慈禧太后发布上谕停止科举考试。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宋代登科人数较唐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相对于材料一、二中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具有什么特点?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背景。【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作答】

(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克伦威尔把很大的精力用在对外事务上,他要改变这种局面,建立英国在世界上的贸易霸权,把失去的“漂亮姑娘”夺回来。英国的舆论界也在推动着护国主去争霸世界。一个政论家写道:“在花盆里的橡树是不能长高的,为了它的根和枝,它应该有(足够)的土壤和空间。”克伦威尔正是遵循着这一资产阶级的信条,开始他的外交活动。
——宋华《克伦威尔传》
材料二虽然1654年的预算收入达到了就当时而言堪称巨额的一百五十万英镑.但赤字仍是护国政府的不治之症。……无休止地征收苛捐杂税,并且把全部重担加到劳动人民身上,引起了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1655年初,王党的阴谋家们便力图利用这种情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苏)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请同答:
(1)英国失去“漂亮姑娘”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为夺回“漂亮姑娘”采取了哪些行动?
(2)材料二中“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与材料一中提到的夺回“漂亮姑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对英国的政局产生了什么变化?
(3)联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政策与民生问题之间关系的认识。

(11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解决方式不尽相同。

请回答:
(1)图一中的历史人物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出现了什么局面?(2分)
(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是怎样不断与时俱进的? (4分)
(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哪些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 (3分)
(4)孙中山和邓小平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2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何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